(写于2月10日)
好长时间没有更新,原因是工作压力大,劳心费神;又因为难见起色的成绩产生了自我认知偏差,经历一段时间迷茫。
昨天和几个伙伴去q地外拓发卡,今晚回来,吃完饭步行回家。在前天晚上的大雪过后,经过将近两天的时间,路边依然有积雪,但又因为天气回暖,所以气温不低,空气潮湿清新,透露着春天的气息。
于是想到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的不顺畅,其实都源自于没能正确认识自己。想到几个点,也是最近碎片化的感受。
1.一切不能长期持续的都不值得羡慕
之前有过持续一段时间(比如一个月或者一年多)持续做事的经历,在之前的文章里,也没少写过这些经历,自以为这就是长期主义。后来那些事也有很多说停就停,说中断就中断的。
终于最近,不再认为之前能做到的,以后也能做到。不管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一样。对别人,一切不能长期持续的都不值得羡慕;对自己,一切不能长期持续的都不值得骄傲。如果时时能用「长期」这把透视镜看自己、看周遭,应该就能免于本不必要的妄自菲薄或者妄自尊大。
2.短期表现受不确定性影响
顺着上面,为什么不能长期持续的都不值得过分关注,有一个原因是很多事情的发展都不是线性的,也就是说两个变量之间并不具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彩票中奖,不是因为你技术过人;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不是因为你和别人不一样。一个结果的背后往往有很多个因,比如天时、地利、人和。尤其是短期结果,更是充满不确定性。只有当事物长期呈现出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果时,我们才有可能剔除这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机性,在众多的原因当中找到对该结果影响最大的那个原因。
3.人嫌细微,我宁繁琐
再顺着上面,短期表现受不确定性影响较大。短期结果,可能好可能坏。那么,面对一个坏的结果,比如巨大的差距、远达不到的预期,该如何反应?
此时的想法是:不简单归因,而是做好本分。什么是本分:能做什么就做什么,不眼高手低。也就是从你能做的最小的动作开始,不妄求立竿见影。
最近看到的一个故事很有启发。
中国近代银行家陈光甫在1915年开办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当时的状况是私人银行很难立足,银行业已经被两大势力包围,一个是以美国的花旗、英国的汇丰等为代表的洋商银行,另一个是永丰、福康等具有相当实力的传统钱庄。在这样的商业环境下,势单力薄(当时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开办资本仅10万元,在此之前资本最少的银行也有25万元)的私人银行参与竞争绝非易事。但是陈光甫凭借着别人看不上的服务手段,比如“一元开户”、“零存整取”等,让原本与银行无缘的普通群众也成了银行的储户,奇迹般地在银行业扎堆的上海立住了脚,且创造了罕见的成长速度。《枪炮与货币》这本书里是这样说的,
他们伏低伏小,争取散户,
人争近利,我图远功,
人嫌细微,我宁繁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