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李克富:创伤与挫折

李克富:创伤与挫折

作者: 鸿蒙小筑 | 来源:发表于2023-07-19 16:20 被阅读0次

    有朋友见我的日记中解释了“痛觉”,知道痛觉是机体受到伤害的结果,就由此推论说:我正在练习的双盘,对人体是一种伤害。

    这个推论当然是可笑的,但严格说起来,又不能说是错误的。

    其实,“伤害”一词包含了两个意思:一个叫“伤”,一个叫“害”。前者是一种客观存在,比如在我双盘之后,如果用显微镜观察一下疼痛部位的肌纤维就一定会发现有不同程度的撕裂,这证明我受伤了;后者则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有害还是有益,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确切地说,我昨天谈到的“伤害”,主要是指“伤”。这种“伤”,不但无“害”,从发展的角度而言,还是有益的。

    心理咨询过程中,我习惯于把这种无“害”的“伤”在生理上叫“挫伤”,而在心理上就叫“挫折”。在我看来,它与“创伤”的差异不在于程度,其性质完全不一样:具体而言,挫折是可以自我修复的,而任何一次修复,都会促进心理的成长,因此就有了“吃一堑长一智”那句俗语,或更专业地说“心理的成长,注定要在挫折中前行”;而创伤则不然,它超出了一个人的自我修复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咨询和治疗,就是一种助人修复心理创伤的职业。

    如何才能给孩子以挫折从而促进其成长,且避免造成心理创伤呢?

    这是家长们经常给我提出的问题。每次,我都会非常负责任地说:“到目前为止,心理学还不能对这个问题给出令人满意的回答。”

    我的答案常让家长们失望。面对他们的失望,我会笑着问:“你是否意识到自己所提的那个问题本身是个问题呢?”

    一个像我这样的心理医生,会认为提问——“如何才能给孩子以挫折从而促进其成长,且避免造成心理创伤”——这个问题的人,是有问题的。

    家长们会发懵。

    让他们发懵,才能进一步破除他们头脑中遇事不去思考“是什么”和“为什么”,而是习惯于张口就问“如何做”这一“执”啊!

    很多人不知道,心理学不能回答的问题,可能在心理医生眼中根本就不是问题。

    比如,面对懵懂中的家长,我会反问:“假若有人送给你一只你所喜欢的小鸟,你握在手里后,能做到不至于太紧把它攥死、太松让它飞掉吗?”

    家长们肯定地答:“能!”

    可当我再问:“告诉我,你是如何做到的呢?”

    多数家长又会再次发懵。

    这个时候,我会抛出一个关键词:拿捏!

    那种让你手中握着的小鸟死不成、飞不掉的状态,就叫拿捏。这当然是像心理学这样的科学所无法定义的。

    一位哺乳期的妈妈曾告诉我,大约在两个月左右时,她就顺利度过了手忙脚乱的阶段,能够在用襁褓包孩子和用两手抱孩子时,做到不紧不松恰到好处,而且还能够准确区分开孩子的哭,是饿了还是尿了。

    这说明,她已经学会了拿捏。一个父母的优秀程度,就取决于对孩子的拿捏。给孩子设立挫折而又避免创伤,依靠的也就是这种拿捏。

    拿捏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体现:越健康,越会拿捏。

    我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低,因此也会拿捏,至少在双盘的时候让我的双脚“伤”而无“害”,还是能够做到的。

    谢谢那些担心我双盘会影响身体健康以至于致残的朋友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克富:创伤与挫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qfa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