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节气特刊——祛湿解暑在立秋

节气特刊——祛湿解暑在立秋

作者: 艾_一直在 | 来源:发表于2018-08-06 20:59 被阅读0次

《立秋》

朝代:宋代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立秋由来(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祛湿解暑在立秋

  立秋养生吃什么好?立秋时节,昼夜温差加大,考虑到天气还可能会依旧炎热,在饮食上应坚持祛暑清热,多食用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可通过多吃蔬菜、水果来降暑祛热,还可及时补充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

  一、 大麦芽汤:大麦芽50克,冬瓜300克,陈皮25克,生姜5片,猪瘦肉200克。大麦芽、陈皮洗净,冬瓜去皮洗净,切块;猪瘦肉洗净,切小块,生姜5片,上述用料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熬煮1~2小时。有清热消暑、理气健脾的功效。

  二、生地粥:生地黄(鲜品洗净细切后,用适量清水在火上煮沸约30分钟后,滤出药汁,再复煎煮一次,两次药液合并后浓缩至100毫升,备用。将大米洗净煮成白粥,趁热加入生地汁,搅匀食用时加入适量白糖调味即可。滋阴益胃,凉血生津。

  三、陈皮冬瓜二豆粥:冬瓜250克,陈皮5克,扁豆30克,黑豆30克。将冬瓜洗净去皮切片,与洗净的陈皮、扁豆、黑豆同入锅中,加适量清水,用小火煮至二豆熟烂,调入精盐即成,有健脾祛湿消暑的功效.


  立秋小灸方

1、大椎穴:保健要穴、主宰全身

《甲乙经》说过“大椎,三阳,督脉之会”,大椎穴又称“督阳之海”,能主宰全身,更是保健要穴。所以按摩、艾灸等可以起到提高人体免疫力,改善肺功能的作用。

取穴: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2、太白穴:补充气血、美容养颜

太白是脾经的原穴,健脾补脾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强。脾经为少气多血之经,气不足、血有余,所以脾经常出现脾气虚的症状,我们常说的黄脸婆就是脾虚的象,每天按摩这个穴位能较好地充补脾经经气的不足,为脾经经气的供养之源。

取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3、关元穴:理气和血,补虚益损

关元是小肠的募穴。意味着它是小肠的气积聚在腹部的穴位。《扁鹊心书》中讲到“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柱,久久不畏寒暑”,艾灸关元,不但可以疏通脉络、强壮腰脊,还可以很好地理气和血,补虚益损。

取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是元气出入的关卡。

感恩阅读。

相关文章

  • 节气特刊——祛湿解暑在立秋

    《立秋》朝代:宋代刘翰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立秋由来(中国二十四节气之...

  • 中药归类(14):解暑

    十四 解暑 1.解表化湿解暑:香薷、藿香、佩兰 2.健脾化湿解暑:白扁豆 3.利水化湿解暑:滑石 4.清热解暑:青蒿

  • 藿香炒青椒

    炎夏,地湿,暑热,贪凉,致使湿气重。暑与湿狼狈相依,中医说“徒清热则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故治疗暑湿常清暑与祛湿...

  • 云雨守心|每天一疗方

    解暑生津暖脾胃,排骨汤要这样煲 莲藕双豆排骨汤 主要功效:解暑生津 推荐人群:夏季消暑祛湿的好汤水 材料:莲藕3...

  • 处暑 | 百病从“湿”起, 祛湿的最佳时节到了!

    处暑养生先祛湿 民间有俗语说“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此时气候出于阳消阴长的阶段,温度仍较高,再加上偶有...

  • “母秋”之秋-87立秋

    2022年8月7号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解暑,因为立秋还处于“中...

  • 夏季养生《健康饮食》

    人体新陈代谢随夏至暑气旺盛。 饮食要清淡可口,避免油腻、难于消化的食品,多吃苦味食物,具有除燥祛湿、清凉解暑、促进...

  • 夏季养生问候大全

    1、夏季养生有道,分享给你可好,芳香食物醒脾,佩兰陈皮入粥,荷叶包上大米,煮熟祛湿独到,茶类解暑最佳,多吃山楂葡萄...

  • 三豆汤

    在入伏前后的这段时间里,经常喝一碗三豆汤,能够清热解暑、健脾祛湿,很好地针对入伏前后可能出现的各种不适症状。 这碗...

  • 一叶知秋 愿你安好

    今日21时31分,迎来立秋节气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 暑 去 凉 来 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节气特刊——祛湿解暑在立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qfn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