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获得幸福的人生?

如何获得幸福的人生?

作者: 韩同志 | 来源:发表于2023-04-20 08:56 被阅读0次

我想先问下大家一个问题:

什么是幸福?大家理解的幸福是什么样子?

今天,我们都说这是一个移动互联网的时代,

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价值非常多元的时代。

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甚至人生信仰、生活理念,都各不相同。

在今天,几乎没有什么事情能让所有人达成共识,

但有一件事情例外,那就是——人人都追求幸福。

1.幸福是什么?

说到“幸福”,我们总是把幸和福连在一起说,

其实这两个词的意义是不同的。

《说文解字》这本书很好的解释了“幸福”。

先说什么叫福?

就是指来自上天的赐予和赏赐。

那什么叫幸?

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所谓幸就是吉而免凶也

本来可能会遇到麻烦,遇到不好的事情,你逃脱了,就是“幸”。

我们经常说,侥幸、幸运,就是这个意思。

或者说本来不属于你的好事,你得到了,这就是“幸”。

所以,“幸”这个字里隐含着:亏欠,或者说不配的意思。

你欠了债,但你不用还了;你不配,但是你得到了,这就是幸。

所以,我们为什么经常说,要有空杯心态,要学会感恩。

如果你觉得,你得到的东西,是你本来就应该得到的,你是不会有幸福感的。

很多东西,为什么你一旦得不到,就会很痛苦?

因为你已经习惯性的将自己想得到的东西认为是理所当然。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在堵车的时候,为什么会有怒气?

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会感觉很烦?

因为我们觉得不堵车、孩子听话,应该是理所当然的、是应该的。

其实,堵车、孩子不听话,才是正常的、理所当然的。

“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

对,我们只要稍有一点反省能力,我们就会意识到我们所拥有的很多东西,基本上都是不属于我们的。

哪有什么应该?哪有什么理所当然?

健康,是我们应该得到的吗?

如果我们认为健康是我们应该得到的,我们就会漠视它、轻视它,我们离“不幸”也就不远了。

所以,我们常说的“幸福”,

往往我们只看到“福”,而忘记了它的“幸”啊!

曾国藩说,“每遇幸事,常念天之过厚于我”。

每当遇到好的事情的时候,我总认为,这些东西本来不属于我,但是我得到了。

爱因斯坦也说过一句类似的话:

“我所吃的食物,我所使用的物品没有哪一件是我自己做的,我甚至都不知道它们是怎么来的,每想到这一点,我的心里就有一种强烈的不安,我只能通过辛勤的劳作来驱散我心中的这样一种不安。”

你看,拥有这种心态的人,他每得到一点点东西,他就会非常感恩。

所以,我们要学会珍惜我们已经获得的东西。

尤其是珍惜那些看似免费的东西。

什么东西看似免费?

空气,是不是免费的?

只有当我们经历了雾霾,经历了慢性咽喉炎,我们才意识到空气并非免费。

身体,是不是免费的?

我们从出生时候,就拥有了身体,没有花钱,

只有当我们生病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它不是免费的,每一个器官都有价格。

对,很多所谓免费的东西,不过是我们“幸运”的免除了成本和代价的东西。

2.幸福需要什么?

当我们了解了“幸福”的定义,

我们就能做到空杯心态,我们就会常常感恩。

但要做到持久的幸福,还需要一种能力。

什么能力?

答案是,爱的能力。

听上去是不是有点虚?爱,还需要能力么?

对,没有爱的能力,就没有幸福可言。

在这里,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觉得“爱他人”和“被他人爱”哪个更容易?

你一定会觉得“爱他人”更容易,因为只要你愿意,你能爱任何人。

做销售的人,一定体会最深,要搞好客情关系,让客户对你信任,需要投入很多时间、精力,甚至金钱。

所以,“爱他人”是谁都能做到的,而“被他人爱”却极其困难。

真的是这样吗?

不,“被他人爱”虽然很难,但是,“爱他人”更是难上加难。

为什么会这样呢?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的作者柯维说,有一个人曾经问他一个问题:

“如果我不爱我的老婆了,该怎么办?”

柯维说:“那你就去爱她吧。”

这个人说:“老师,你没听明白,我问的是,我不爱我老婆了,该怎么办?”

柯维说:“那你就去爱你老婆啊!”

这个人有点着急了:“老师,你还是没明白,我对我老婆,已经没有爱的感觉了。”

柯维说:“不是我没明白,是你没明白,我再说一遍,如果你不爱你老婆了,那你就去爱她吧!”

这个人有点生气了:“可是,我没有爱的感觉,你让我我怎么爱呢?”

“不,爱是一个动词,爱的感觉是爱的行动带来的结果。所以,你如果不爱她了,那就请你去爱她吧!”

 对,爱是一个动词,但是很多人却把“爱”当作一种感觉。

很多人,没有感觉,就不会去爱。

“我对他/她没有感觉。”这句话耳熟能详吧。

但任由感觉左右行为,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比如,很多人口口声声说自己爱父母,

但他门从未为父母做过一顿饭,为父母打扫一次卫生,

他们只是逢年过节,给父母买一堆补品。

有的人说,他很爱自己的孩子,

可是他宁可加班,宁可出去应酬,也不愿意在家陪伴孩子,

只会给孩子买一堆玩具,或者买一堆吃的。

他们感觉这就是爱。

但对不起,这不是爱!

爱需要付出,爱需要行动,然后才有爱的感觉,而不是相反。

在西式婚礼中,牧师都会问结婚的双方:

“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健康还是疾病,你都会永远爱他/她、呵护/她、对/她不离不弃吗?

双方需要做出郑重的承诺,才能走到一起。

你看,爱一个人是如此艰难,即使幸运地走到一起,

还会在漫长的生活中遇到各种突如其来的挑战。

所以,幸福,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它需要我们用“爱”的能力,去好好经营。

3.获得幸福的方法?

好,我们了解了幸福是什么?

也了解了幸福需要什么能力?

那么,具体该做什么?怎么做呢?

也就是,如何做,才能真正通往幸福呢?

下面我将为大家分享一本书——

《被讨厌的勇气》

“勇气”两部曲

这是一本教人如何获得幸福的书。

它几乎可以解决你生活中绝大多数烦恼,

并让你相信,想要获得幸福,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难。

可能出版社因为书名的缘故,觉得对“幸福”这个关键词,体现的还不够明显,所以它的第二本升级版,直接就叫《幸福的勇气》。

 市面上,讲幸福的书很多,但这本《被讨厌的勇气》不同的是,

它帮你梳理了一整套关于“幸福”的各种概念和逻辑,而且得出的结论都是经过了严密的推演,经得起和任何人讨论。

这里的“被讨厌并不是要去吸引被别人厌恶的负向能量,

而是,为了获得人生的幸福哪怕会被别人“被讨厌”,也没有关系。

这本书有一个核心观点,就是——

人的一切烦恼都离不开人际关系。

你为什么会焦虑?

你可能会说,我长的不帅啊,我的工资不高啊,小张升职了我没升啊……等等。

你看,帅不帅,工资高不高,升没升职,这些烦恼,其实都来自同一个问题——人际关系。

换句话说,一个人要想获得幸福,就必须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什么叫和谐的人际关系?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就是和谐的意思。

和谐,就是在差异当中形成一种融洽。

君子,就是能够拥有和谐关系的人。

但,我们常常认为,所谓和谐关系,就是让别人喜欢你。

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颠覆的观点,他认为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是——

我们要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

好,下面我就和大家来分享一下这本书。

在分享之前,我给大家看一段话——

“今天听了我讲座的人,立刻就能获得幸福 ,但是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你就一辈子也不可能获得幸福。”

这段话,不是我说的啊,大家不要误会。

这段话,是这本书的作者,岸见一郎第一次接触阿德勒心理学,当时去参加讲座时,讲座老师说的这段话。

岸见一郎深受阿德勒哲学的影响,所以才写了这本书。

但当时,岸见一郎很生气,这不是赤裸裸的传销吗,只有成功学的人才会说这样的话吧!

对,我相信大家的感觉,可能和当时的岸见一郎一样。

我之所以,把这段话放在这里,也是想给大家留一个悬念,

我相信大家今天听完我的演讲,或者有兴趣拿起这本《被讨厌的勇气》亲子去读一读,再回过头看这句话,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这本《被讨厌的勇气》,有一个副标题——

“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这里简单说一下,什么是阿德勒哲学。

阿德勒,是一位奥地利的心理学家。

他和弗洛伊德、荣格,并称心理学三巨头。

他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同辈,曾经也是弗洛伊德思想的追随者。

但后来,他也是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学说体系的人,

两人因为观点对立而分道扬镳。

弗洛伊德认为,你现在的状况,来自于过去的经历,来自于你的环境和周围其他人。但阿德勒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你的现状,只跟你自己有关。

 阿德勒自立门户,开创了“个体心理学”。

什么叫“个体心理学”?

简单点说,就是每个人的心理学。

意思就是每个人都应该学的心理学。

但是,实际情况应该叫——

强人心理学。

对,阿德勒的心理学适合想要成为强人的个体。

否则,你可能觉得他这本书,每一句话就是胡说八道。

既然说“强者”,那么对应的就有“弱者”,对吧。

我们先说什么样的人是弱者?

弱者,常常有一个思维逻辑:

先要实现一个东西,才能换来幸福。

他们的口头禅是——“如果怎样,就怎样。”

很多人经常以工作、应酬为借口,天天在外面浪,对家庭几乎没有责任,

他们认为这是没办法的,

他们只有赚到钱,他们认为才能给家庭带来幸福。

也许,他们真的赚到了钱,但他们还是弱者。

那么,强者的思维模式是什么?

“先要选择自由,然后获得幸福。”

他们常说的话是——“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对,“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

我不要被动接受,我要主动去选择,无论结果如何,我都不会抱怨,因为这是我自己的选择,并且我为这个结果,承担责任。

这里就要说到《被讨厌的勇气》里,最底层、最基础的一个概念——

自由

这本书后面还会提到一些概念,但这些概念,都是在“自由”这个概念的基础上,搭建起来的。

所以,自由,是《被讨厌的勇气》最核心、最底层的概念。

在这里,我特别强调一下。

强者和弱者口中的自由,是不一样的。

我们经常说,自由自在。

其实,自由和自在,也是不一样的。(就像幸和福是不一样的)

弱者理解的自由,更多的是自在。

什么叫自在?

就是自己在那里。

比如,大家为什么都喜欢放假?

因为自在嘛!

想睡多久睡多久,想干嘛就干嘛,不需要做选择。

或者换句话说,有没有选择对我们来说,都无所谓。

上班就不一样了,我们必须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有相应的规矩。

但你可能说,放假的时候,我选择睡觉,我选择打游戏,我选择旅行,这也是选择啊。

不对,这真的是选择吗?

水会流动,需要什么?

需要水压。

房间里有电,需要什么?

需要电压。

那么,我们需要做出选择时,也需要一样东西,

就是选择压。

什么叫选择压?

就是选择与选择之间,要有压力。

你选择这个,你选择那个,这之间是要做出权衡的。

因为它会影响你下一步行动,直接影响到你的生活。

这个权衡,就是选择压。

在有“选择压”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才叫选择。

否则,就是伪选择。

你放假,选择睡觉,还是打游戏,还是看电影或者逛街,这些选择之间,是不需要权衡的,你选择任何一个,对你来说,都是正确的。

没有正确和错误的选择,就不叫选择。或者叫伪选择。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这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句。

这首诗说明,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

自由不是好玩的,不是你想要就能要的。

为什么很多人即使工作不开心,天天骂公司,但就是不离职?

因为他承受不了离职后,自由的代价!

所以,他只能被动的选择“不自由”。

所以,什么是自由?

自由就是由自己,由自己主动选择。

大家都看过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吧

肖申克是一座很恐怖的监狱。

这里的人是不自由的,除了一个人,就是男主角——安迪。

刚入狱的头一晚,他选择不哭时,

他是自由的;

放风时,他选择像在后花园散步时,

他是自由的;

在天台,他主动为队长避税,为狱友每人争取来2瓶啤酒,

他是自由的。

他宁可被关禁闭,也要放歌。

他是自由的。

大家还记得吧,安迪从禁闭室放出来时,狱友问他什么感觉,他说“自由的感觉”。

安迪最终用20年时间,用“六百年也挖不穿墙的榔头”最终逃出生天,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一切的一切,安迪都在做出自己的选择,而别人没有。

所以,安迪虽然身在监狱,但他没有一天是不自由的。

《被讨厌的勇气》整本书就是在不断告诉你,一个人要想获得幸福,

首先必须是一个自由的人。

理解了这一点,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思考一个问题——

我们的不幸究竟是谁的错?

不出门案例

有个女孩,一和陌生人说话就紧张、脸红,有社交恐惧症,始终不敢向心仪的男生表白,内心非常痛苦,来找阿德勒做心理咨询。

但阿德勒却告诉她,爱脸红的毛病,是女孩自己的选择。

女孩大吃一惊,怎么可能!

因为这个社交恐惧症不是假装的,事实上女孩一说话真的脸红。

但阿德勒说,这仍然是她自己的选择。

因为对这个女孩来说,被别人拒绝,是比脸红更可怕的事情!

害怕表白被拒绝,又不愿意承认自己不敢表白,所以才发明了脸红的毛病。

这样她就可以说服自己,“我要不是有社交恐惧症就会去表白,就会得到爱情。”

你看,女孩的逻辑是不是——“如果怎样,就怎样。”

在阿德勒看来,并不是没有幸福的条件,

而是你做的一切,都是有你的目的。

对,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底层逻辑——目的论

“你做的一切,都有你的目的”

一件事情的发生,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

发怒案例

有一个人去相亲,买了一身很名贵的衣服,

相亲对象还没来,服务员过来送水,一不小心把水全洒在了衣服上,

这个人就勃然大怒,对服务员一顿训斥。

这个时候,他的电话响了,他一看,是一个正准备签单的客户,

他接电话的瞬间,就变得温文尔雅了,电话里,他和客户谈的很愉快。

事后,这个人对阿德勒说,

哎呀,我其实是一个脾气很好的人,刚才不知道为什么,没控制好情绪,把服务员骂了一顿,现在想起来好后悔。

但是阿德勒却说,不,你可以控制情绪,但是你没有,因为对服务员发怒是你主动选择的,因为你想通过发怒,来震慑服务员,让他认识到自己错误的严重性!

什么?怎么可能?这么短的时间,我哪可能想这些,完全是身不由己啊!

那你为什么在接客户电话的时候,怒气全消失了呢?

这……

你看,你并非遏制不了怒气,你是把发怒当做控制别人的手段。

所以,如果你理解了我们心理的底层逻辑——目的论

你就有了改变自己的可能。

很多时候,我们还会把自己的不幸,归结为自己的性格。

如果非要给性格下一个定义,那就是——

性格=世界观=生活方式

与其说,我的性格是悲观的,不如说,我有悲观的“世界观”。

或者说,我有悲观的“生活方式”。

当我们在说性格的时候,意思是不可改变

但我们说世界观、生活方式,就是可以改变了。

你看,有的时候,仅仅是字眼的改变,就会让人脑洞大开,深受启发。

所以,哪里有什么我天生性格不好

我的性格,是我主动选择的。

明明是想要为了幸福而改变,可为什么改变那么难?

因为在恐惧和不满之间,你选择了不满。

这就是,你自己选择了不改变的决心。

不改变,你有一套很熟练的应对方法,哪怕很难受,你也愿意。

所以,你说你很想改变,其实你并不想改变。

在这里,再给大家推荐一本好书《苏东坡新传》

为什么一提起中国文人,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苏东坡?

中国明明有很多文人,李白、杜甫、王阳明……为什么只有苏东坡能成为中国文人的代表?

并不是因为他的才华最牛,而是因为他最有烟火气。

余光中就说过:“旅行,我不想跟李白,因为他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我也不想跟杜甫,因为他太苦哈哈,恐怕太严肃;而苏东坡就很好,他很有趣,我们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对,苏东坡就是一个“有幸福的勇气”的人。

因为他做到了一个事——

课题分离

什么叫课题分离?

比如,你着急进电梯,但是面前的人不动,你就会很烦躁。

但“着急”,只是你一个人的课题,别人可能一点都不急。

你催促前面的人快走,就是你对别人课题的干涉。

如果你非要跟别人急,就会发生冲突,产生更多烦恼。

现在很多“怒路症”,也是这种情况,不懂得课题分离。

还有一种,是老好人型。

别人什么事,甩给他,他都接,也不管自己愿不愿意。

其实这也是对别人课题的干涉,而且自己的课题也被别人干涉了。

因为“怕被讨厌”,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我们把自己搞的很不幸福。

别人讨厌,是无法避免的,而且别人是否讨厌你,你也无法控制。

你只能做好你自己。

这就是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就是建立人和人之间的“边界感”。

在和别人的交往中,不轻易越界,只对自己负责。

“自笑平生为口忙……”

“东坡肉”“东坡饼”“东坡豆腐”,都是苏轼开创的名菜

该贬贬,该吃吃,该喝喝,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东坡被贬到哪里,他就吃到哪里,你可以说苏东坡不得志的,但你不能说苏东坡不幸福。

“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你只不过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共同体贡献

一个人要想获得持续的幸福,除了要做到课题分离,还要为共同体做贡献。

什么是共同体?

像家庭、学校、单位,任何一个小集体,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共同体。

在家庭这个共同体中,你的幸福来自被家人的需要。

在单位这个共同体中,你能不断创造业绩,团队的人都离不开你,你会因为自己的价值而感到幸福。

共同体,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关系是横向的,不是纵向的,

纵向关系,会觉得别人比你低。

横向关系,是大家是平等的,是朋友关系。

“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我上能陪玉皇大帝指点江山,下能和村野乞丐把酒言欢,我觉得这世上的人,都是好人。

你看苏东坡是一个多么有共同体感觉(和谐关系)的人啊,

他不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

算贡献的大小,那是“行为标准”,

那样的话一个因为疾病而失能的人还能有幸福吗?

他躺在病床上什么事儿都干不了,还需要别人整天照顾他,他岂不是会感到非常不幸福?

而“贡献感”,则是“存在标准”,

在亲人看来,这个人其实并不需要做什么,他的“存在”,就已经是一种贡献。

贡献感并不在于你的行为起到了什么结果,不是“如果……就……”。

贡献感是你认为自己做出了贡献,你就做出了贡献,你就立即获得了幸福。

所以,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低级的幸福(通过和别人比较得来,你的幸福是建立在别人的不幸福之上)

高级的幸福(持续为共同体做贡献)

“师傅,请问到中南吗?”

“不到,只到中南医院,不到中南路。”

“师傅,谢谢!”一位气喘吁吁刚从30米开外跑上车的女孩。

“没事,你先扶好,再刷卡。”

“师傅,不好意思,再开下门。”一位差点坐过站的小伙。

“慢点,慢点,注意后面的车。”

这是我今早乘坐公交车,司机师傅与乘客的对话。

我想,这位司机师傅一定很幸福!

因为他充满了“共同体感觉”。

家庭、学校、单位,任何一个小的集体,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共同体。

当然,这辆公交车,也是一个共同体。

“共同体感觉”就是你出于对这个共同体的关心,积极地参与,持续的为这个共同体做出贡献。

很明显,这位司机师傅认可自己的价值,他对自己的工作有强烈的归属感,他知道自己是乘客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他是乘客这一天中最重要的开始。

司机师傅的和颜悦色,不是为了讨哪位乘客的欢心,而是来自他对这辆公交车的“贡献”。

我们的幸福,常常是和他人的比较;

而这位司机师傅的幸福来自于他自己。

这种幸福,才是高级的。

“年轻人请给老人让个座,谢谢。”

也许这句话,会让很多人不快,觉得是一种道德绑架。

有没有人让座,和司机无关,但当他说出“请让座”这句话,他就是在为这个“共同体”做贡献,和别人无关。

这是一种被讨厌的勇气,也是一种获得幸福的勇气。

今天分享的信息量很大啊,我们来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了解了“幸福”的概念

幸福就是,我不应该的得到的好事,我得到了。

理解了“幸福”的概念,我们就会有空杯心态,我们就会常常感恩。

2.我们要有获得幸福的能力。

什么能力——爱的能力。

爱,不是感觉,爱是行动。

通过爱的行动,找到爱的感觉。

3.不幸福的根源——人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你在和别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总想得到别人的认可。

一旦得不到认可,你就会有很多烦恼。

而且,你还喜欢和别人比,

比赢了,你才幸福;比输了,你就不幸福。

4.那么,我们该如何与别人打交道呢?

答案是——课题分离

做好自己,不要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也不要让别人轻易干涉你的课题。

但如果每个人都只为自己负责,会不会变脱离了人际关系呢?

5.所以,要想获得幸福,还有一步——共同体贡献

当你把别人都当伙伴,不断去为团体做贡献,一点一滴地去创造价值,那么你就收获了真正的幸福。

最后,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我觉得这个故事,对今天我们分享的内容,是一个非常好的总结。

一富翁买了块地,建起别墅。后院有一片荔枝树,富翁当初正是看中了这片荔枝树,才决定买下,因为老婆最爱吃荔枝。

朋友建议他请风水先生看看,以免犯煞。富翁闻之有理,请来一位德高望重的风水大师。

富翁开车载大师前往别墅,沿途每当后面有车要超,富翁都是一再避让。

大师道:“车开得挺稳啊!”

富翁笑:“超车的多半有急事,可不能耽误了别人。”

车行至镇上,道路开始变得狭窄,富翁放慢车速。忽见一孩子从巷中窜出,富翁脚踏刹车稳稳避开。

孩子笑着跑过后,富翁并未马上踩油门继续前行,而是把车停了下来,似乎在等什么。

片刻,又一孩子从巷口冲出,追赶着先前的孩子而去。

大师惊讶道:“你怎么知道后面还有孩子?”

富翁笑着道:“孩子都是追追打打,若只是他一个人,不会笑得这么开心。”

终于行至别墅,富翁准备开门,忽然后院飞起七八只鸟儿,见状富翁停在门口,抱歉的对大师说:“麻烦大师稍等片刻。”

“有什么事吗?”大师再次惊讶。

“后院肯定有小孩在偷我的荔枝,我们现在进去,小孩必定惊慌,万一从树上摔下就麻烦了。让孩子摘一会吧,我们先在外面看看。”富翁笑着说道。

大师沉默片刻:“你送我回去吧,这房子的风水不用看了。”

这次轮到富翁惊讶了:“大师何出此言?”

“有您在的地方,必是风水宝地,不用看了。”

对,世界决定了风水,可你的“心”决定了世界。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改造世界,要跟这个世界相处,其方法就是改造你的“心”。

幸福?还是不幸福?你才是一切的根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获得幸福的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qjr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