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在工作中有大量任务未完成的情形下,我陷入了对一个科技新闻网站虎嗅的痴迷。
在每天下午一点钟上班后,我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虎嗅,浏览最近互联网圈又发生了什么新鲜新奇的事情,不知不觉间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就过去了。一边看新闻,脑子里面还有一个声音在告诉自己,还有一个要交给领导的报告没有写完,绩效考核也没有做,不行,看完这篇一定要关掉,这是最后一篇了。。。。天哪,已经三点了,两个小时了,必须要关掉了,明天无论如何也不能再看这个网站了。
明天到了办公室,告诉自己,就看两分钟,就看一篇好了,于是手一抖,又打开了网站,一如既往的,时间飞速的流逝,继而自己继续陷入这种懊恼,悔恨,自我批评的而又欲罢不能的怪圈。也许你也曾陷入这种局面:
- 你想要节食减肥,告诉自己不能吃高脂肪含糖高的食品,可是面对美食却停不下来,除了身体上的肥胖,还要面对心灵的煎熬;
- 你想要好好利用时间,减少刷微信微博的时间,可是时间就在你的指尖飞速的流逝;
- 你想要和你的伴侣好好说话,再也不乱发脾气,可是脾气上来的时候,连你自己都觉得可怕;
- 你明明知道自己要锻炼身体了,可是赖在床上的感觉是那么舒服;
- 你失眠了,人家告诉你不要胡思乱想,你一边默念不要胡思乱想,一边更加严重的失眠。
每一件我们拼命不想去做的事情,却偏偏牢牢的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控制着我们的行动,引导我们走向一个原来我们不想到达的地方,为什么我们会这样的身不由己?
不只是我们普通人,大文豪也不能幸免。
小时候的俄罗斯小说家列夫托尔斯泰,被哥哥摁倒一个小角落里,告诉他,直到不再想白熊的时候再出来。晚些时候,哥哥回来,小托尔斯泰还在角落里呆着,为满脑子都是白熊而苦恼。美国心理学家,daniel Wegner 做过一个类似的思想控制试验,像托尔斯泰的哥哥一样,他告诉被试者,可以去想任何事情,但是不要去想一只白熊。一位被试者这样写道:“每当我试着不去想白熊的时候,我其实总是想着它。"
在接收到否定型的指令时,我们大脑的一部分首先去转移注意力到其他事物上面,而另外一部分则去寻找证据,来查看我们是否在想我们不该去想的事情。麻烦来了,一部分去转移,另外一部分在寻找,于是大脑想要忘记的事情通过这种“寻找”再回到大脑。
痛苦,就来源于这种自我冲突。
更加糟糕的是,当我们试图摆脱某种想法,而它却一再在大脑出现的时候,我们很可能认为这是真的。这是一个普遍的认知偏见,人们会根据想起某件事情的难易程度来判断它的真实性。
比如由于空难一旦发生很容易就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报道,导致人们往往高估了空难的发生概率。 民航平均每亿客公里的死亡人数为0.04人,是普通交通工具死亡概率的几百分之一。很难想象,那些不敢坐飞机的人,坐在比飞机危险几百倍的小车上却可以悠然自得。
面对这种越想摆脱,却越无法摆脱的困境,我们应该怎么做?
-
认识到想法只是想法,感受就是感受。允许你去想一件事,反而会减少你想起他的可能性。心理领域有句话,恨没有被表达,爱就没有空间。曾见过一位老师,治疗一位和妈妈关系不好的女孩,老师引导女孩哭喊: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妈妈,女孩发泄完了情绪后,老师再引导说:妈妈,我恨你是因为我爱你。女孩瞬间泪流满面。
-
通过冥想,感受身体的变化。当遇到烦恼的时候,关注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试着转移注意力。看看他们是不是都是你要相信的重要信息,把注意力转移到你的身体感受上,看看你是否会感觉紧张,将这些紧张通过呼吸释放出去;
-
将否定的表达变成正面的表述。所以当要减肥的时候,将你对自己说的:”我不要吃垃圾食品了“,转变成一份健康的食谱,告诉自己青菜吃多少,肉类吃多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