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玖绛紫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意大利电影《西西里美丽的传说》,我看完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也许是岁月的增长,思想的日渐成熟,以前没有深刻体会的含义,竟通过这部电影有了更深的领悟。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意大利西西里岛,整部电影是用一个少年的视角给我们叙述了西西里最美丽性感的女人—玛莲娜的故事。

玛莲娜一直是西西里岛最美丽的女人。每当她走过当地热闹的广场,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会投射到她的身上。

年少轻狂的男孩们都将她视为梦中情人,其中少年雷纳多最为疯狂,跟踪偷窥一系列的行为虽为道德所不齿,却是影片中唯一目睹玛莲娜如何从平静的生活被迫跌入是非困境,一步步沦落至远走他乡。
01
玛莲娜的丈夫去了前线打仗,独自生活的玛莲娜日夜思念着丈夫,面对那些觊觎她的男人,嫉妒她的女人,她的眼神始终宁静,一心一意地等待着丈夫的归来。

当玛莲娜的丈夫战死在前线的消息在西西里岛传开以后,她尽力维持的宁静生活被打破了。
一个美丽的独居寡妇,似乎必须发生些情色事件,才不会辜负了寡妇这一身份,满足于人们旺盛的戏谑之心。
一时之间,玛莲娜成为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人物,尽管没有任何证据说明玛莲娜已有新欢,但谈论的人不是给她捏造了和情人幽会的桥段,就是以讹传讹,定下结论。

西西里的男人都幻想着自己是她的下一个男人,有权势的男人用手段一步步逼她就范。
女人们将她视为勾引自己丈夫的荡妇,连食物也不愿意卖给她。
年老猥琐的医生意图染指玛莲娜,玛莲娜为了自己的名声不得不將他告上了法庭,帮她打赢官司的律师却强奸了她。
政府在她丈夫战死后对她停止了体恤金的发放......
甚至年迈的老父亲也不相信她的贞洁,而跟她划清界限…
玛莲娜有什么罪?如果说她有罪,那原罪就是太美丽,以致于遭到小镇居民的贪婪和排挤。
作者东篱对此现象的剖析与我不谋而合:当所有人都适应了某种潜规则,只有你一个人在奋发向上,想靠着自己打破这种规则的时候,其他人就会过来拉扯,过来打压,凭什么你就得跟别人不一样?凭什么只有你不遵守游戏规则?凭什么你就得比别人优秀?所以,他们会让你撞得头破血流,直到变得跟他们一样为止,这个世界从不缺少美,只不过是都被现实打击得体无完肤,最后不得不向现实屈服罢了…
02
在中国,三十年代影星阮玲玉也是流言蜚语的受害者。
阮玲玉,中国无声电影时期著名影星,民国四大美女之一。自幼丧父,家境贫寒,其母在张府做佣人时,张家少爷张四达对阮产生了爱慕之情。
阮16岁时,步入影坛并很快走红。一次出外景时,和茶叶商人唐文山相识并相恋,唐决心要迎娶阮。
而此时阮所敬仰的恩师--她从影的引路人穆天培,也悄然的爱上了阮。
永远失去了阮的张四达恨自己无能,也恨阮弃他而去,结果他在阮与唐的婚礼上,收买小报记者制造了一起"桃色事件",社会上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
一朝春尽,花落人亡。阮玲玉痛恨这个世界的冷酷无情,最终以死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清白……
鲁迅曾为此撰文《论人言可畏》:
“人言可畏”是电影明星阮玲玉自杀之后,发见于她的遗书中的话。
小市民总爱听人们的丑闻,尤其是有些熟识的人的丑闻。上海的街头巷尾的老虔婆,一知道近邻的阿二嫂家有野男人出入,津津乐道,但如果对她讲甘肃的谁在偷汉,新疆的谁再嫁,她就不要听了。
八卦新闻的读者看了这些故意张扬,特别渲染的轻薄文字,
有的想:“我虽然没有阮玲玉那么漂亮,却比她正经”;
有的想:“我虽不及阮玲玉有本领,却比她出生高”;
连阮自杀了以后,也还可以给人想:“我虽然没有阮玲玉的技艺,却比她有勇气,因为我没有自杀”。
花点小钱买份报纸周刊,就发现了自己的优胜。
而那个年代靠演艺为生的人,一遇到公众发生了上述的前两种感想,她就够走到末路了。
03
成年人受谣言迫害尚且无力澄清,何况处在校园中的未成年人。
前段时间我转载过公号“圣剑喵大师”的一篇文章,里面叙述的正是发生在校园的谣言暴力事件。
一个刚上高一的普通姑娘,就因为长相不错,就被人说“炫富女”、“出卖身体”、“被包养”,突然之间成了“全校公敌”,还被别人起了一个极其恶毒的外号“神女”,相关言论不断在网络发酵。
而事件的原因仅仅就因为同学打碎了她一个杯子,当时一旁的某个人开玩笑说这个杯子值得300万。结果这话就被人发到贴吧上,从此谣言一发不可收拾。
然而,恶毒的语言还不仅仅是“炫富”、“撒谎”,进一步扭曲为“卖淫”“包养”,一位“正义”的学姐为此还打过她数十个耳光。
这位姑娘在高中被逼着一度休学,多次企图自杀,还患上了抑郁症。
有些事,不是忍忍就能过去的。
即便上了大学,有人跑到她就读大学里宣扬她的“过去”。她在网站发一些自己的照片,底下一群人谩骂。学校贴吧管理员不仅不愿意删除言论,还添油加醋。
终于,她选择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而这一次,她胜利了。
当年带头攻击她的人,被判三个月,而证据就是自己在网上的截图,她们把侮辱别人的话语,当作成就一般炫耀。
作者在文中写到:孩童的世界,并没有想象中单纯天真,它是一片无序而混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多少人承受着不亚于成人世界的压力。
04
无论是成人亦或者孩童的世界,谣言都像一把利剑,深刻影响着受害者的生活秩序,心灵备受煎熬,痛苦不已。
某小城镇的寡妇丧偶后,认识她的女人都不欢迎她来自己的家里做客,生怕自己的丈夫被她勾引;一些男人不喜欢自己的老婆和寡妇来往,生怕自己的老婆被她“带坏”;出入她家的任何男人,包括男电工,男维修工,男送货员及男性亲戚等等,都被左邻右舍有意窥探和在其背后指指点点;
小区里的离异单身女人,将自己收拾得光彩亮丽,不同于周遭女人整日围着柴米油盐,洗衣做饭的油腻生活,便被嫉妒她的女人背后议论:昨晚看见她很晚回来(哪怕是独自一人看了电影零点的首映场),一定是在外面鬼混;情人肯定不止一个,那天还看见一个男人进她家很久才出来(哪怕是撞见者刚好不认识的该女人的亲弟弟)......
职场上干得风生水起的女同事,总会容易被人揣测是靠身体上位。
有一对母女关系很不好,母亲重病住院,逢人便说自己的女儿如何不孝顺对自己的病情不上心,于是亲戚朋友都明里暗里指责这位女儿不懂事,甚至对她心生厌恶。(哪怕这位女儿一直在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在平衡自己的生活和孝敬母亲,身体力行为母亲做了许多仍不被母亲满意。)一件事情没达到母亲的期望,便被母亲大肆渲染。片面之词加上猜测,变成了流言蜚语,一时之间都指向这位女儿。

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一书中曾经这样解释群体性心理:
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孤身一人时,他不能焚烧宫殿或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诱惑,也很容易抵制。
但在成为群体的一员时,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
曾附和嘲讽过的人,依然心安理得地活着,没觉得自己有错,手上沾满鲜血,又急匆匆寻找下一个目标。
而受暴力的受害者们,就是整个社会不满情绪的替罪羊。大家关心的不是你是不是冤枉的,而是自己骂得爽不爽。
在别人背后说坏话不是一个好习惯,当有一天你发现一个对你说别人坏话的人,在背后谈论你,这一定不是你喜欢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站在自己的立场评判他人,有时候并不够格。
谣言止于智者,人生漫漫且修行。猜测的事情莫谈论,莫做那支穿透人心的箭。
-END-

我是玖绛紫,一枚雅痞的80后女子,用风雅的态度看世界,用痞子的方式过生活。
感谢关注~欢迎转发朋友圈,公众号转载请联系作者。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和图片,点❤让我知道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