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见》一书中,看见柴静刚从湖南卫视调到央视的那一年经历,不禁感慨:其实每一个人在到一个更高的环境时,都有一个逆流而上的过程。
《新青年》时的她初到央视的柴静作为东方时空的主持人,需要与其他两地的专家三方连线评论新闻事件簿。而当时的技术做不到三方面对面视频交流,只能通过电话实时交流,在后期制作上再加上另外录的视频合成后播放,但为了给观众一个三方视频通话的感觉,就要求她在录节目时装作看得到专家,“一期节目三方连线,我得时刻想着我的身体要拧成三十五度、四十五度、六十度角,还要想脸上的表情、语言、化妆、衣服”。当时的柴静放弃自己得心应手的“新青年”,来到完全不熟悉的央视做着她完全无法适应的主持人,顶着压力才成就了现在的她。可见,离开舒适圈,勇于接受挑战并坚持下来的,才能达到新的高度,获得新的成就。
看见一个心动的自己柴静一开始录制“新青年”时是个意气风发的女青年,她说过,“如果成名是一种心理感受的话,我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有过”陈虻问她家喻户晓的感觉,她亦说这是她能达到的高度,这样的一个意气风发的女青年进入央视的第一年就吃了鳖。她新青年的采访方式完全达不到陈虻的要求。被一遍遍批评,改正,批评,改正,经常一个节目录了一遍又一遍,到凌晨才结束。
人想努力前进时,用会用力抓住每一个能帮助他们的办法,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但也许这根救命稻草只是一个假象。当时的柴静想办法改变她当时的现状,剑走偏锋,用了一种‘尖锐’的采访方式想获得她要的效果,结果成为了语带嘲讽、步步为营的电视记者。这让我想起了我高中时候,刚刚以优秀学生的身份从镇里的中学考入了市里的第一中学尖子班,本以为自己依旧像以前一样叱咤风云,可谁知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人人都是一顶一的好学生,我即使卯足了劲儿都只能原地踏步。为了打破这一瓶颈,我采用了挑灯夜战的方法不断压迫自己学习,学习,再学习……那时的我似乎不明白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回事,在午休和半夜里消耗了太多精力,课堂上,打个盹、发个呆成了常有的事儿。那时的我,或者学习风气都那样吧,我和很多周边的同学都走进了这个恶性循环却浑然不知,现在想来都觉得遗憾。如果当时的我知道,在压力之下,走的每一步更应该谨慎,确保方向是正确的,也许现在的我会好很多。
那时的柴静还是还是会发现自己走错了方向。于是她又重新回到原点,用自己的刻苦去弥补,久而久之,也找到了‘正确’的方法:自己作策划和编辑,打电话联系选题,也通过做的很多独家选题获得好评。“我知道什么样的选题能拿奖和被表扬”,此时的柴静能轻而易举地胜任这份工作并有不错的业绩了。
可是,“我心里清清楚楚,这些不是我打心眼里有欲望的题,它们不会触动我。”能干得不错的工作其实已经让很多人满足了,可,还是差那么一点点,像是差了点激情,差了点欲望,总觉得提不起精神来,不知在看的你有没有过这种感受。有时,那么一个契机会让自己知道想要的是什么。2003年2月的新疆大地震,柴静去了。她亲眼目睹了什么是灾难。“这地震把我从演播室震出来,震到了地上。”双胞胎姐妹夜里只能睡在从塌房子下拉出来的掺了很多湿沙砾的被子,喝着从一里路外的小坑里打来的雨水。村支书阿西木没有了房子,睡在地上,柴静问他睡得着吗,他说,“一想到家里有五个人死了,想睡也睡不着”……大自然的残酷和人性将一个电视记者真正拉到了报道真实新闻上来了,就如她的《穹顶之下》,真实的新闻便这样和她联系在了一起。我想,这是她生命的升华吧。如果你感到工作或者生活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却差点感觉,那请在继续的同时去寻找和感受遇到的人和事,也许一个契机,你会真正开始活成自己心动的人生。
看见一个心动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