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
从《泰坦尼克》到《革命之路》,生活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从《泰坦尼克》到《革命之路》,生活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作者: 八叉锅 | 来源:发表于2017-09-27 09:59 被阅读0次

      前段时间小李和肥温又双双回归大众视线,网上不少人戏谑,现在这两人You jump, I jump压不住水花啊。

        港真,在我心里“他俩究竟在没在一起”的八卦远不及他们合作的两部好电影重要,一部是人尽皆知的《泰坦尼克》,一部是我非常喜欢的《革命之路》。

        很多人喜欢称《革命之路》是《泰坦尼克》的续集,如果Jack没死,和Rose生活在一起的结果应该就是《革命之路》的结局。其实这部电影比起《泰坦尼克》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是平淡到乏味,剧情大概就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中产阶级一对夫妻不可避免地熬到了“七年之痒”,为了拯救婚姻和家庭,妻子提出了举家迁往巴黎的想法,而这看似怀揣梦想的计划却把他们的生活推向了无望的深渊。

        影片一开头是April和Frank初次见面,一个是努力学习表演的小演员,一个是有趣有志的好青年,长得好看又有理想的年轻人很难不互相吸引。April问的这个问题比现在很多焦急找伴侣的年轻人最喜欢打探的“做什么工作的,一个月赚多少”有意思多了。

        而时隔多年后,April为了照顾家庭成为了不入流的话剧演员,忍受着旁人虚伪的夸赞却只能在后台失声痛哭;Frank为了养家糊口天天做着自己厌恶的工作,只能通过和女同事打情骂俏睡上一觉来寻找刺激。看似平静美满的婚姻中布满了裂痕,争吵矛盾让两个人都疲惫不堪。

        可如果今天我只是想讨伐和抨击一下男人的出轨和因为养家而萌生的自以为是,或者依此证明婚姻的确是爱情的坟墓,那不过是伪女权的自嗨罢了。

        我想谈的是,大家都擅长回避的一个问题,生活的真相。

        《泰坦尼克》里Jack最终沉入海底,无数观众流下热泪;而《革命之路》里April绝望地自杀,在很多人眼里都是“作死”。我理解这种想法,毕竟他们有着一幢带花园的别墅,两个可爱的女儿,吃穿不愁。感觉就像是,你一个年薪百万家庭美满的朋友有天和你抱怨生活过不下去了,听起来都像是炫耀。在灾难面前螳臂当车为爱牺牲,怎么看都比舒坦日子过太久选择自杀壮烈多了。

        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今天,物质水平大幅度提高,普通工薪阶层勒一勒裤腰带也是买得起奢侈品的,出国旅行拍拍好看的照片发朋友圈也不是什么难事。可我依旧觉得大部分国人都只是在“生存”,不是“生活”,精神世界宛如一片荒漠。我们习惯性地将完美生活定义为“有钱有伴”,并为此奋斗,这当然不可谓错。电影里房产经纪人患有精神病的儿子也有一针见血地指出,想要过家家就要工作,想要在很好的房子里过家家,你就得干你不喜欢的工作。

        在20多岁风华正茂的时候,我相信大部分人的荒漠里曾孕育过“理想”的幼芽,而现实的一道闪电劈下来,就被扼杀在摇篮里了。我们都羞于承认,比起过体面的生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更需要骨气,我们更害怕成为他人眼中的异类和失败者,比起精神的荒芜,物质的寒酸更显而易见。我们坚持相信,阶级的跳跃就是开启完美生活的秘钥。

        但精神的荒芜无法通过物质充沛的生活拯救,更无法通过物质充沛的婚姻拯救,《革命之路》残忍地揭示了这个真相。这部影片被网友喻为“不适合即将结婚以及已婚人士观看”,而我却觉得能够直面生活的残酷也未必不是一件幸事,毕竟不少人都在掩耳盗铃。我能够想象大部分人都误以为支撑婚姻的是爱情,找一个两情相悦的人共度余生就万事大吉了。

        但事实上,支撑婚姻走下去的从来都不是爱情,是责任,是放弃理想放弃自我。“责任”其实只是一个中性词,我也无意美化它,只不过很多决定步入婚姻殿堂的人没有仔细思考过这两个字的分量,在真正面对时,才发现异常沉重,只能在道德和自我的夹缝中艰难前行,相爱变成了相互惩罚。

        《爱乐之城》的男女主人公放弃了彼此,成就了各自的梦想。April和Frank携手共度,一死一伤。当面对自己的意外升职和April的意外怀孕时,Frank做了逃兵,他惮于承认,即使痛苦,但有稳定的工作、漂亮的老婆和可爱的女儿,早上醒来就有美味的早餐,——这样人人艳羡的生活他不敢丢弃,更何况涨了薪水。Frank的临阵脱逃却成了April自杀的导火索,April最后一次满脸笑意地做早餐,让Frank误以为是恢复了美好的平静,没想到却是她决定走向死亡之前,最后一分强忍着绝望的善意。

        我的朋友@郑银珍在评价April的自杀时曾写道,人会在大灾大难面前异常得坚强,而真正击溃我们的,往往是日复一日望不到头的生活本身。

        我听闻过很多中年人选择用解绑婚姻、辞掉丰厚报酬的工作去创业、换个城市生活等方式来试图打破这种令人惶恐的安逸,释放灵魂中狂躁不安的一面,以获得生活中无法预见的变化和骚动。如同April,其实无论是去巴黎还是毛里求斯,无论这个计划是否周全可行,重点是不想继续现在这种浑浑噩噩的生活。当然,这些都被世俗舆论恰如其分地形容为“瞎折腾”,他们毫无理由地相信,有钱人的烦恼都是自寻烦恼。

        而现在,我突然觉得《泰坦尼克》之所以成为经典,倒不是说爱情有多伟大。它所展现出的最难能可贵的是,两个人努力地冲破桎梏,无惧世俗,无畏艰险地去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但现实里,我们大多是瞻前顾后活成了温水里的青蛙,像电影结尾处,房产经纪人的老公在面对老婆对逝者尖酸刻薄的批判时,只能无奈地关掉助听器,假装听不见也许就能幸福吧。

        很多年前有个记者采访深山里放羊的小孩,问他放羊做什么,他说娶媳妇,那娶媳妇做什么,他说生娃,生娃做什么,他说放羊……

        当年这个故事用来比喻信息闭塞物质匮乏地区的孩子缺乏眼界和志向,无法改变自身乃至后代的生存环境。可是,你有没有发现,自己也渐渐成了那个放羊的孩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泰坦尼克》到《革命之路》,生活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qvy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