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园古村游记

作者: 长姐享受慢生活 | 来源:发表于2018-11-19 09:57 被阅读33次
    摄影/王侠

    大园古村,我来了,二年没见你可好啊?

    来琼海我必定要去大园古村,村里的文化内涵底蕴,村中乡约村规深深的吸引我。

    我也如走进了几百年前的大园古村,去寻找着先人的足迹……

    大园古村文化教育事业源远流长,经历了明,清,民国,共和国四个时期。

    一:明朝末期“望读楼”:明崇祯十七年(1644),举人黎梦贞从四川江津知县荣归故里,为续文风在留古岭搭起木楼一座,招弟子在此攻读诗书,第二年,木楼被风雨吹崩,后再次选址于本族宗祠旁重建,取名“望读楼”老先生亲自执教,所教弟子成才者不少,本村明末清初时期名流均拜师于此,同时也留下了“问字到大园”的典故。

    二:清朝中期“景山易学”: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黎以瑄(号景山)你自家房屋为学堂,还以自家田园租金聘任本村秀才掌教。义学秉承祖先的教导【先德后文】的育人理念,训导严肃管教有方,所学的弟子均有长进。本村清代中后期贡生秀才,都由此门而出,咸丰十年(1860)该义学迁址至世德园私塾

    三:民国中期“大园小学”:该校创办于1935年,招收附近大礼,新文等村子里的学生70多人,教师5名,教风严谨,学风端正,育人成果显著,大礼村民国时期以及共和国初期在嘉积中学(广东省内十三中),琼东师范学校就读的学生,都在此接受初等教育。

    四:共和国初期,“大礼小学分校”:1950年下半年,大园小学归政府管理,不久并入大礼小学,设为初小分校,学生110人之多,教师六人,学校贯彻执行政府办学方针,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1951年至1956年,该校响应政府号召,利用教育资源办起了农民文化夜校师资班,为提高本村及周边地区青壮年农民的文化水平做出了极大贡献,

    自1935年至1965年,大园小学办学30年,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高级技术职称者有20人,中级技术职称者35人,全村教师43人中,在此接受教育者达36人,可谓是大园“教师村”的摇篮。

    摄影/王侠

    大园古村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开村始祖黎梦祯,是明代万历年间的举人,在他的【先德后文】教育思想传承下,明清时期共出现举人3人,贡生7人,秀才63人。在民国时期出现十位大学生,在共和国时期大学生多了116位,其中博士4位,硕士5位,1995年《琼海县志》记载,当时全县在国内培养的博士生有4位,大源村就占了3位。

    大园古村有着明显的南洋文化痕迹,清末乱世,村民黎盛哻率先下南洋,之后一批批青壮年在海外定居谋生活,目前村里华侨之家占80%,华侨不仅带回了异域的生活习惯和语言风俗,还对家乡的建设贡献了许多,当年大源学校的创办就凝聚着海外华侨的一片赤子之心。

    现在的大园古村是海南省《青少年教育基地》,琼海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2017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授予《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

    能够传承下来的就是精神,开村始祖黎梦祯黎公当初的先育人后行文的教育理念,景山公的好施行善,卖田地办学堂的义举,几百年来一直让村里的村民受益,让自己的家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盛世绵延,有诗为证:仁义传家家盛旺,诗书继世世绵长。

    大园古村民风朴实,村民待人礼貌和气,村庄干净安祥,他们的传统教育【先德后文】一直延续着,现今书堂里的书声不断……

    摄影/王侠

    有故事就写出来,心动不如行动

    敬请关注,转发,点赞,打赏

    【无戒90天写作训练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园古村游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qxg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