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在开挂了的票房驱动下和朋友们的安利声中,我走进了电影院,在一片哈哈大笑和抽泣声中看完了《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当然,我也是哈哈大笑和小声抽泣的主人公之一。可是,这部电影为什么这么“好哭”?
透过别人的故事回忆自己的往事。电影热映期间,微博曾有一个热搜,大概是“看李焕英感动不是因为共情”。有人说自己的妈妈并不像李焕英那么温柔,感动流泪是伤心自己不曾拥有一个疼爱自己的妈妈,生出一股羡慕之情。但这肯定只是一部分人的故事。肯定也有人和贾晓玲一样,子欲养而亲不待,透过别人的故事想念自己的“李焕英”吧。当然,也有一部分像我一样的人,虽然泪点较低,但是一边哭却又一边庆幸,庆幸自己能常伴家人左右,庆幸家人身体健康、平安喜乐。但是在庆幸之余,却又有些自责与懊悔。在我20多年的生活里,妈妈仿佛就只是妈妈,我想不起来妈妈年轻时的模样,我忘记了妈妈也曾是花季少女。曾经想过一个问题,如果在人群中和妈妈走散,寻找的过程中我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是什么?一定是嘴里不停地喊着“妈、妈...”,却怎么也喊不出妈妈的名字。
妈妈还是她自己守护好我的“李焕英”。从小到大,我的妈妈永远都是围着我和弟弟转,小学到高中,辗转换了好几座城市读书,书在哪读,妈妈就跟到哪。电影中贾晓玲放学回到家后大喊“李焕英,我回来了”,记忆瞬间拉回了小时候,那时候每天回到家的第一句就是“妈,我回来了”,出门前“妈,我走了”,而且必须要得到妈妈的回应才行,久而久之,就成了我们之间的习惯,直到现在。那时候每天上下学,妈妈等着我们回家吃饭,现在工作了,妈妈盼着我们回家吃饭。有同事曾问过我,每周在家和单位间来回跑不累吗?我好像从未觉得累。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对妈妈的爱,我能想到的方法大概就是尽全力陪伴左右吧,和妈妈做“姐妹”,一起开心、一同傻笑,用自己的方式守护我的“李焕英”。
电影中最让我泪奔的一个镜头是,年轻的李焕英给贾晓玲的破洞牛仔裤上绣了一个好看的图案。是的,李焕英也穿越回到了1981年,回到过去的她,还是事事都在为自己的女儿考虑,默默配合女儿完成所有的“表演”。这些配合与“表演”,也许只是母亲在弥留之际想要抚平女儿的自卑与自责。不论是现在还是回到过去,妈妈的爱从未停止。
看完电影回到家后,看到正在准备晚饭的妈妈,我问,“妈,你每天变着花样为我们准备饭菜累不累呀?”妈妈说她不累,看到我们吃的香她感到特别开心。那一刻,心底涌出一股说不出的滋味。
贾晓玲的遗憾每天在很多人身上上演,她用这部电影将现实生活中的残缺遗憾在错位时空中得以弥补。不论你是否同她有着一样的缺憾,还是心中暗自庆幸自己的“李焕英”正等着自己回家吃饭,我们都应该有所警醒和行动,好好守护自己的“李焕英”,别让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不可磨灭的缺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