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技术,给效率插上翅膀——《管理百年》第2章读书笔记

技术,给效率插上翅膀——《管理百年》第2章读书笔记

作者: 一点就通报 | 来源:发表于2018-09-15 20:00 被阅读0次

      一、福特工厂的成功与失败

      让我们从福特工厂说起。20世纪第一个管理奇观就是福特工厂。该公司的高地公园厂区于1910年1月建成投产,到1917年,它足足生成了1500万辆T型汽车。光是1917年,就生产了70多万辆,这是那个时代的工业凯歌。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1、活动流水线

      显然工厂靠的不单是规模,更重要的是按照新的方式工作,也按新的方式组织工作——即创造出“活动流水线”这套系统,从而让日益庞大的工厂在规模和产能上实现了匹配。显然,装配线的概念与科学管理是紧密相关的。福特曾说过:“必须减少工人的想法,并把他们的动作也减少到最低限度。他们要尽可能只用一个动作完成每件事”。这明显就是泰勒思想的再造。于是福特亲自把工作的组织原则分成了三个简单的步骤:①按操作程序摆放工具、配置工人,完工时每一个零件行进的距离尽量短。②使用滑道或其他形式的载体,好让工人在完成操作时总把零件放在相同的位置,而这个位置必须是最顺手的地方。③使用滑动的装配线,让待装配线以合宜的距离传送。这样T型车的生产就分解成了84个步骤,结果实现了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据估计,福特公司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0倍。

      2、成本优势

    为提高市场占有率,福特要的是设计出第一辆属于普通大众的汽车,也就是普通人能买得起的。这样势必要降低生产成本。他的想法与弗雷德里克·泰勒类似,虽然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的。泰勒是从任务入手,福特则从成本入手。为此,福特一方面追求更低廉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也投入了最先进技术的怀抱。后来更是演变成控制全盘的欲望。即把公司的原材料采购到汽车成品出厂进行垂直整合,从而让福特公司与各个供应商之间都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产业链。但垂直整合这个想法,看上去很美,实际却很难行得通,这是控制狂的终极手段。虽然20世纪20年代是福特的巅峰期,但从那时起到1987年,福特的收入一直落后于通用公司。1991年,更是亏损了230亿美元。

      应该说,从宏观层面看,福特给管理留下了一笔鼓舞人心的遗产。他改变了社会,作为机器时代的一位主要奠基人,他的生产线成了当时主流的企业形象。但是他对管理实践和思想究竟贡献了多少有用的东西,确实值得讨论。

      从某个层面来看,福特表达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共同认识:就是把工人当成机器看待。电影“摩登时代”显然就是卓别林对这种现象的辛辣讽刺。这种对人的管理直接导致了他在最初获胜之后停滞不前。同时,他后来对先进技术的拒绝也是导致企业缺乏活力的重要原因。因此,他的根本错误就在于,他相信成功能让自己施展无限的控制力。

      二、效率之思

      福特与泰勒是管理思想和实践领域初期一对不能不一并提起的人物。他们的生活与思想都自成一家。他们所走的道路都是别人难以仿效的强者之路。任性、有强迫症,偶然还会招人反感。但他们的方法有着不容置疑的影响力。在制造业,从1907年到1917年,效率运动使每单位劳动力的产出每年提高33%,而此前的1900年到1907年,每年的平均增长率仅为9.9%。为此,他们的实践催生了大量的仿效者和追随者。如吉尔布雷夫妇,松下幸之助等。但松下幸之助与福特之间最关键的区别是,他看出了商业中强大的道德伦理元素——公司不是单纯的生产工具,还是社会和个人福祉的载体。也就是,企业光有利润还不够,更应是克服贫困,把社会整个地从贫困中拯救出来,为它带去财富。为此,1929年,松下首次确认了自己的“基本管理原则”。他说,“要认识到我们身为工业家的责任,通过商业活动,将自己投身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之中,改善人民的福利,提高整个世界的生活质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技术,给效率插上翅膀——《管理百年》第2章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qyt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