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之前,谈起“逆反”就紧张。
想起水烫不能摸,他非要去“感受”一下,然后烫哭。路上石头太多,不能松开小手,他一定要自己去和石子路打交道,磕破了哭也要尝试。
成长,就是分明知道前面是南墙,别人告诫多次,但是自己若不碰个头破血流,就不承认那是南墙。而这样的经历从孩子到成人,一直都有。
审题要细致,地理图表题看清楚坐标再作答。粗粗掠一眼,着急下笔,很多都错了。把手机放下,把心带上走进学习,然而诱惑太多,心无旁骛实在是太不容易……叮咛越多、问题越多、烦恼越多……
曾经,我会为了“不听话”的一切而心情受影响,信誓旦旦“我说的都是为了你们好啊,怎么不听呢?”
而我自己呢?很多事情有既定的答案和框架,我非要尝试一下“不一样”,于是也时常陷入烦恼,可是尝试之后去改错往往更有效。我也是一个频频撞南墙的人……
如果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期而遇”,那生活里的惊喜太少了!如果一切都是“平顺无波”,那成长里的故事太乏味了!
每一次“逆反”,是在表达不愿意被控制,也是在表达我愿意想出更好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或许,逆反,逆的是我们的心情,顺的却是每个人的成长。
出现了弯路,却发现了难以遇见的美景。撞破的地方愈合后会更坚强。逆反,有时候就是尝试更多,发现更多,收获更多吧!
课堂里一切按照常规慢慢推进着,一个声音突然冒出来,“老师,这道题我觉得你讲的不对。”此刻的你,什么心情呢?我是有一点点尴尬,但是更多的是欣赏,因为她总是能发现更多的信息,提出更好的思路。有时候最终结果是不通的,可是这个探索的过程富有意义。
妈妈,我想自由的安排画什么,你看,树为什么不能画成蓝色的?妈妈,这是我创造的“面团娃娃”。和孩子的相处中也会有种种不同的观点,他的思维很特别,可因为他不合常规,我就看到了别样的风景。
从依恋到逆反再到独立,这条路很曲折,尤其是作为父母和老师看着孩子一点点变化、一次次逆反,然后走向独立,却是痛苦。可是成长,就是这样的深刻过程……
书摘:
>> 一个人想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首先要知道自己不需要什么。借助逆反心理培养自我意志,是孩子自我发展的一种需求。通过屏蔽父母的期望和要求,逆反心理为孩子培养自我意志创造了空间。可以说,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的反应,所有孩子都会有逆反心理,即使和父母关系亲近的孩子也是一样。
>孩子拒绝别人的帮助,是为了自己独立完成某件事;拒绝别人的指挥,是为了自己找到做一件事的动力;拒绝别人的指导,从而自己探索做事的方法和想法;拒绝父母口中“应该做的事”,是为了发掘自己的喜好。当然,这种有意识逆反和真正独立之间的转变,必须具备一个前提,那就是孩子要能从与父母的关系中感受到足够的安全感。
>> 一个真正成熟、拥有自我意志的人,在面对不同想法时,不再是条件反射地大声反对,而是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如果别人的想法有道理,他会去思考;如果别人的想法没有道理,他会坚持自己的看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