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半月前,孩子夜里发作急性喉炎,医院就诊之后回家服药,孩子一天天好转。可是始终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睡觉时打呼噜。刚开始声音不大,一直以为是急性喉炎没有痊愈。带去儿科就诊,医生说没有问题。可伴随着呼噜的声音越来越大,我越来越不淡定,担心慢慢升起。
焦急于孩子的呼噜声,周二下午提前去幼儿园接孩子去医院,儿科诊所排起了“长蛇阵”,护士已不再接诊了。带孩子去病区,等待了半个小时,终于等待医生停下手中的工作,为孩子听诊。听诊结果无异常,医生建议带孩子去耳鼻喉科。无奈已到下班时间,只能带孩子回家。
半夜醒来,孩子的鼾声让我无法入睡,煎熬中迎来了黎明。带孩子再去医院,耳鼻喉科医生建议做鼻内镜检查腺样体,检查之前需要先抽静脉血做术前快筛。孩子一直对打针很恐惧,每次打预防针都会很害怕,更不要提抽静脉血了。我告诉孩子需要从血管里抽一点血,会有一点点疼。在等待的过程中,孩子看到了前面的人抽血的过程,还和我讨论护士阿姨抽血用的针、管子都叫什么名字。孩子了解了之后,抽血时就顺利多了,只有一丝犹豫,但竟然没有任何挣扎,整个过程一直在问护士关于血管、血小板的一些问题。我惊叹于孩子的勇敢。
之后是做鼻内镜,比我想象中的快,鼻内镜的结果应了我的担心:腺样体IV度肥大,需要手术切除治疗。医生直接开了住院证。
拿着住院证,带孩子冲出了医生办公室。一听到“手术”两个字,心疼了一下!看着孩子萌萌的小脸,想着平时一向健康的孩子(我家孩子3岁10个月,身体一直挺好,除了打预防针,没有打过任何针,更不要提输液了。),突然要住院做手术(虽然只是个小手术),各种抽血、输液,心里很疼、眼睛很酸。
从医院出来送孩子去幼儿园,我去上班,脑袋里一直是乱乱的。接下来的两天,我的状态可以用病例中的常用语来描述:神志清、精神差。坐在桌子前,人在写作业,脑子里却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说:用药物试试吧,万一咱幸运呢?孩子才那么小,多受罪!另一个说:该做做吧,早做早受益,孩子一直打呼噜影响睡眠,影响身体。两天来,咨询了好几个医生,结果只有一个:腺样体在6岁的时候达到最大,药物治疗效果不好,建议手术。
我知道:手术是个小手术,出血量小,疼痛应该也不是很大,我是倾向于手术的,但是作为妈妈,我下不了决心。直到周四下午,我想到了一个可以说服自己的理由:最近整天忙于工作,疏忽了对孩子的陪伴,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放下手头的一切,陪孩子。这不是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么?因为孩子生病了,有了可以放下一切去陪他的理由。写到这里,眼眶有点湿了。
所以,我决定了,做手术。今天来上班,伙伴们说看起来我心情好多了!是的,焦虑的不是做手术,而是做选择!我已经请好了假,周日或周一带孩子去医院。希望一切顺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