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说到考试,大概很多人都会皱起眉头,但对于“最后的期末考”,任何人都无法逃避,而且结局已经注定,考试就是个过程,没有出题人,也没有阅卷人,只有自己一个人孤独地答卷,直到最后的终点。
华裔外科医生陈葆琳的《最后的期末考》,从医生的角度给出了她的答案,学生初期面对死亡的恐惧,解剖课上逐渐的淡漠,实习期间首次宣告死亡的无措,外科医生逃避沟通的惯例,临终关怀的思索和实践,让每个人都明白,为死亡做好准备,是为了我们能够从容地活下去。
陈葆琳毕业于哈佛大学,在耶鲁大学、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完成外科训练,主攻肝脏移植,1999年荣膺最杰出医师奖,《最后的期末考》一经出版,便大受欢迎,成为红遍全美的心灵医生。该书获得过布莱克福德文学奖、科克伍德创作文学奖、美国国家期刊奖。
我们都知道,医生的天职是治病救人,但现实是绝大多数的患者死于各种各样的疾病,而医生接受的教育就是不断地治疗,直至生命的终结,从某种程度上讲,患者都死在各种各样的治疗中,医生也成了生命最后阶段的守护者和监护人,理应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临终患者及其亲属度过艰难的最后阶段。
很多时候,病患已经没有了治疗的意义,甚至没有了自主呼吸的能力,纯粹依靠体外的机器维持生命体征,但亲属出于对亲人的眷恋,情感上不愿放弃治疗,医院和医生都会全力“治疗”,一方面担心医疗纠纷的发生,另一方面也是增加医院的收入,浪费的是整个社会的医疗资源,增加的是病人的痛苦和亲人的煎熬。
曾经有机构做过一次专项调查,当生命即将走向终点的时候,你是选择全身插满管子地活着,还是没有痛苦的离开,大概有九成的人选择离开。但我们普通人缺乏的是医学上的判断,到底什么样的情况才是无法救治了,毕竟每个人对生的留恋和对死的恐惧,是人之常情。
而医生有这样的能力,或者比普通人更能做出相应的判断,要知道,病患对医生是如此的信任,当我们接受医生的治疗时,几乎是言听计从,把生命都交给了医生,但医生会出于种种考虑,不愿意与病患及其家属讨论死亡的话题,好像这是医生的禁忌。
当然也会有医生和盘托出,但很多人又会无法接受,迈上四处求医的征程, 结果大多是无助的,也不排除有治愈的,这是很多医生的痛处,特别一些小城市的医生,毕竟世界之大,没有什么不可能,权宜之下,不说总比说的风险要小。
这正是《最后的期末考》所关注的临终关怀,医生要深入理解死亡焦虑的根源,以及治疗的意义,更多的治疗,并不代表更多的爱,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给病患及其亲属更多的慰藉,让患者和我们所爱的人以最好的方式离开,这是每个医生必须面对的最后一次期末考,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面对的终极考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