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熟悉缘于置身其中
本文提到的关于暑假作业变革的研究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它阐述的就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研究变革。2014年8月,在与顾惠芬校长的闲聊中,听她提到下学期要开始“幸福作业”的研究,大意就是要让学生和老师都更加幸福。9月,我们同处一个年级,她所带的“幸福8班”开始进行语文作业的变革,孩子们根据语文学科关键能力的要求和自身需求,设计了一周语文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孩子们给作业取了好听的名字,家长还自愿选择了参与的作业项目和方式。在第一学期的期末质量检测中,8班的语文成绩遥遥领先于其他班。
第二学期开始,8班开始尝试将数学、英语等学科也纳入“幸福作业”的变革中,尝试以班报为平台,将作业与班级组织和岗位的建设融通起来,班报成了孩子们作业展示和评价的一个重要平台。我们其他班借鉴了8班的作业模型,也开始进行局部或整体的语文作业的改革。有的班级选择了其中的几种类型,有的班从一周的整体维度进行了语文作业的设计。这一学期,顾校长还进行班报讲评课的展示。从她的课堂上看到了学科关键能力培养与班级活动的有机整合,看到了基于学生成长需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生生评价。之后,我在我们班也尝试了语文作业的一周整体设计,征集作业内容和形式,取贴切的名字,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借鉴了顾校的经验,我们班也将班报作为作业展评的平台,围绕班报《成长周刊》的出炉,我们成立编辑部,根据作业版块和班级生活需求设置班报的栏目版面,在此基础上编辑部下设负责各个栏目征稿、审稿、组稿和排版的项目组,整个班级借助班报的编辑产生了新的组织。之后的暑假作业变革从8班一个班开始,这个班的孩子为自己设计暑假作业,他们自由组队,走进社区开展项目研究,并且把学科知识在活动中加以综合运用,活动成果以作业报、研究报告和小队现场汇报等形式进行展示。
2016年寒假,已经是六年级的8班,品尝到“幸福作业”幸福滋味的8班,各个小队想让全校的学生都分享这种有趣又有成长感的作业,分别为一至五年级的孩子设计了寒假作业,他们对各年级的学生和家长进行抽样采访调查,他们采访调研年级组长、各学科教研组长、班主任,尽量从各个层面征集意见。那一年寒假过后的期初展评,我们是先班级个人展评,再整合个人资源自愿组队进行小队展评(邀请家长,学生和任课教师担任评委),选出一个最好的小队参加年级展评(邀请家长、学生和学科教研组长担任评委),整个年级选出的最优秀的小队代表年级组参加开学典礼展示。这种全校的展评形式是在顾校长“幸福8班”一个班级的展评方式基础之上衍生出来的。如果没有8班孩子之前的实践经验,就不会有后面整个年级甚至整个学校层面的日常作业和寒暑假作业的变革。2016年的暑假之后的期初展评我们全校也是采用这种形式。这种自下而上的海选式的展评虽然做到学生在班里层面参与面广,但是最终在全校展示的最终只有一个小队,如何让更多的孩子在期初成果展评中获得更多成长呢?2017年寒假开始,在顾校长的策划和带动下,我们班级、年级和全校层面的展评形式进行了一些改革,我们鼓励每个孩子从假期生活中寻找亮点,提炼自己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老师进行线上指导,即根据每个孩子在班级群里上传的美篇初页等假期成果汇报来帮助他提炼一些产品,然后形成班级的产品。也可以拥有相似产品的学生自愿组成一个产品研发组,在期初进行展品的进一步研发和完善。我们是以展销会的形式来给各班每个孩子提供展示推销产品的机会。借助展销会这个平台班级又产生了一些新的临时组织和岗位,如产品研发组、后勤组、销售员、收营员、产品推荐员等。这种形式一直沿用至今。在这几年的寒暑假作业改革实践中,龙小每个老师每个孩子和家长都不同程度卷入其中。
解读熟悉中的陌生——《学生主导,三力驱动,综合融通——常州市某小学暑假作业重建研究报告》读后感(1) 2018年7月4日到5日近几年来的改革实践促使我们龙小的寒暑假作业的整体结构化设计形成了这样的常规:期末前期各层面调研——调研结果反馈梳理——聚焦资源,形成学校统领主题——年级层面梳理资源,形成年级主题作业框架——班级个性化策划设计。这几年,我们就在这样熟悉的操作步骤中跟着顾校的脚步实践着,也形成了一些经验总结。我们班后来发展的双休日玩伴团也是从寒假作业中延伸而来,今年暑假我们依然将玩伴团活动作为孩子们的自选作业。因为置身其中,所以觉得本文中的实践非常熟悉。
二、陌生缘于知之甚少
文中的实践是熟悉的,但是作为一份研究报告,本文的阐述方式、涉及视角的广度和深度却是我非常陌生的。我将文章的结构进行了如下梳理:
解读熟悉中的陌生——《学生主导,三力驱动,综合融通——常州市某小学暑假作业重建研究报告》读后感(1) 2018年7月4日到5日
本文按照研究问题、研究基础、研究过程与方法、研究结果、讨论五部分版块展开阐述。这与我以往写论文写案例式的总结是完全不同的结构。特别是本文关注了作业研究、暑假作业和暑期学习与生活的研究现状,对这两部分内容做了大量的文献研究和梳理。关于作业的研究部分聚焦到:国内研究者对作业问题和变革过程的研究比较多,对作业的效果研究关注不多,并且对作业效果的关注不应局限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可以拓宽到学生多方面的成长。
“暑假作业、暑期学习与生活研究”这部分其实是按照以下逻辑展开的:1.研究背景(反思现状,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研究目的(让学生过有意义的暑假);3.研究内容(如何完善暑期作业、学习与生活?如何变革现状?);4.研究基础(知识,育人价值,作业形式,合作关系,评价自主性);5.研究群体(一线教育工作者和报刊记者);6.研究成果(经验式总结居多)。该部分聚焦到:暑期作业、暑期学习与生活的研究呼唤具有学术性、科学性的方式呈现暑假作业变革的过程和效果。
在开头引言部分有这段文字揭示了本文宏观价值:“鉴于本领域的真实存在和弱势的研究状态,本文希望通过对该案例的研究,引发对这一领域的整体关注和变革。”是的,寒暑假是每一个孩子、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家长的真实生活存在,但是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却并不多见,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学术性”。就我以往的论文写作来说,只是经验式的总结,今后在文献研究方面需要下些功夫。现在想来,我上次写的关于“亲亲玩伴团”的文章,对“玩伴团”这个组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还没有做细致的资料搜索和梳理。其实,不论我们是进行某项改革性的实践,还是进行某个专题活动的总结,前期的主题文献的搜集和梳理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环节能够让我们理清:问题从哪里来?应该往何处去?已有的研究基础在哪里?到达什么程度?该领域目前缺乏的研究是什么?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清晰微观的实践与宏观背景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效率。我想我只顾忙着“置身其中”的实践,却没想到要多看看窗外的“风景”,我的眼光仅仅局限于我的班级,我的认知,我的陌生缘于知之甚少。
三、陌生缘于思之甚浅
在本文“研究过程与方法”、“研究结果”“讨论”部分,我看到了令我陌生的关于研究的思考角度。暑假作业研究过程是如何展开的?除了分六个阶段,作者还将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文本分析法中涉及到的重要资源进行一一呈现。暑假作业变革研究结果如何?作者没有错过活动开展过程中的资源搜集和整理,也没有错过活动后具有科学性、学术性的反馈。而是根据不同纬度设计了针对学生、家长的调查问卷,了解他们对暑假作业的理解,对暑假作业的效果评价(整体评价;学业成绩、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班级文化;教师、家长与学生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基于问卷数据和典型个例的归类梳理,研究结果的几个纬度才清晰呈现:(一)多方对暑假作业满意度的提高和追求幸福的自信。1.学生、家长和教师满意度得到提升。2.学生的文化自信得到增强。(二)走向生活世界的教育合作关系的建立。1.合作内容的融通与独特。2.合作关系的开放与信任。3.合作形式的多元与创生。(三)对生活世界变革的主动关怀和介入。1.关怀世界的价值认知。2.改变世界的素养提升。(实践能力、综合学习力、交往能力、反思能力)。在每一部分内容的阐述中都有学生活动过程中的资源作为佐证,有的是个性化的策划方案,有的是家长群中的对话截图,有的是小队的研究报告,有的是活动心得。反思自己的实践,虽也注重过程中的资源搜集和整理,但我还是错过了在活动后对活动效果的科学规范的反馈与评价。虽也在活动后进行过问卷的调研,但设计的纬度区分度不够清晰,对学生分层的访谈用得比较少。没有思考,也就没有行动,所以,我的陌生来自于思之甚浅。这个暑假,我愿通过诸如以下的介入和思考,不再错过。
解读熟悉中的陌生——《学生主导,三力驱动,综合融通——常州市某小学暑假作业重建研究报告》读后感(1) 2018年7月4日到5日
解读熟悉中的陌生——《学生主导,三力驱动,综合融通——常州市某小学暑假作业重建研究报告》读后感(1) 2018年7月4日到5日 解读熟悉中的陌生——《学生主导,三力驱动,综合融通——常州市某小学暑假作业重建研究报告》读后感(1) 2018年7月4日到5日 解读熟悉中的陌生——《学生主导,三力驱动,综合融通——常州市某小学暑假作业重建研究报告》读后感(1) 2018年7月4日到5日 解读熟悉中的陌生——《学生主导,三力驱动,综合融通——常州市某小学暑假作业重建研究报告》读后感(1) 2018年7月4日到5日 解读熟悉中的陌生——《学生主导,三力驱动,综合融通——常州市某小学暑假作业重建研究报告》读后感(1) 2018年7月4日到5日 解读熟悉中的陌生——《学生主导,三力驱动,综合融通——常州市某小学暑假作业重建研究报告》读后感(1) 2018年7月4日到5日 解读熟悉中的陌生——《学生主导,三力驱动,综合融通——常州市某小学暑假作业重建研究报告》读后感(1) 2018年7月4日到5日 解读熟悉中的陌生——《学生主导,三力驱动,综合融通——常州市某小学暑假作业重建研究报告》读后感(1) 2018年7月4日到5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