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分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18393/7b33856a81a61da3.jpg)
才过去的奥斯卡可谓是影视圈的一大盛宴,无数双眼睛都盯着,等待一个结果。有人失望,也有众望所归,今天想谈谈这部同性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与其说是同性电影,不如说这是一部爱情电影,相信很多人都为这部电影里的画面和单纯爱情感动。
不夸张的说,这部电影我看了三遍,第一遍看完后去看了同名小说。看了小说之后忍不住拍案叫绝,又去看了两遍电影。
一般人想不到这样一部描述文艺小清新的电影的原著尺度之大,而在这样的大尺度下,导演拍出了精髓。藏在性幻想中的纯情。
没错,性幻想。这是藏在电影镜头下男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恋爱中的女人是疯子,恋爱中的男人其实也是神经病。不信你去看书。
他们一个眼神的交流都能让男主内心幻想出一部曲折离奇的故事,而每一个故事的中心思想都是怎么才能睡到那个男人。
17岁的年纪,正当好的年轻气盛,对爱情抱有幻想,但对性的好奇和强烈需求也直白的表现出来。
当我看了小说再来看电影的时候,突然能理解镜头下的每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下暗藏的汹涌情绪。
就像都曾年轻的我们,故作姿态的走在喜欢的人的前面,就像在暗恋的人面前,脸上再镇定,内心也无法平静。
“我迷恋他每次看破我心思时脸上闪现的那抹瞬间明媚的狡黠微笑,而我真心渴望的其实是皮肉,只是他的身体而已。”
“一想到我几乎爱上他的手、他的胸膛、他生来从未接触粗糙表面的脚,他的这些部位的肌肤……还有他的眼睛。当他另一种比较和善的凝视落在你身上,感觉就像耶稣复活的奇迹,看再久也不厌倦,反而得一直盯着看,好知道为什么总看不腻。”
如果你也曾迷恋一个人,就一定明白这种感觉。爱一个人在他面前的卑微是任何人都想不到,甚至自己也意识不到的。那种奉若神明的喜欢,那种几乎匍匐在地上的虔诚,像极了仓央嘉措的诗。
“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柔。”
而男主做的所有,只为引起注意,只为让对方喜欢。你试图通过一个人眼神猜测他心底十八种意思吗?你试图抓耳挠腮,只为了找到一句合适的措辞与对方交谈吗?是试过坐在对方可能经过的途中,只为与他相遇吗?
他都试过,他年轻富有活力的心,为对方跳动。甚至希望对方死去,死去也好,死去了自己就不会牵肠挂肚了。
整本书都是以第一人称写,心理活动居多,17岁的男主试探,小心翼翼,故作矜持。将他在奥利弗面前的卑微和骄傲表现的淋漓尽致。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一定会被电影中的阳光、蓝天、树荫、夏天、游泳、少年如画给迷住。这样一个假期,谁都想拥有,这样一段纯洁的爱,谁都想拥有。
但这样一段爱下面的炽烈的性,这平静湖面下的波涛汹涌的心理,17岁小男孩在面对喜欢的人时神经质一样的表现,要在书里去感受。
当你翻开那本书时,一定会大吃一惊,我去,原来这小子当时就心思不纯啊。看着看着,会被他感动,会随着他的难受一起难受。
如果你有过暗恋的经历,或许你会流眼泪。如果你曾经也如此迷恋过一个人,你可能更清楚的知道男主的心思。然后再看电影时,那不再是少年如画,而是一个人的痴嗔喜怒。
电影的结局是艾利欧收到奥利佛的电话,对方要结婚了,他在寒冬的炉火边,火光映衬在脸上,哭哭笑笑。
而小说里还有后续的故事,他们还会见面,他们对彼此的爱一直延续到中年甚至老年,但那年的夏天再也回不去。他们除了爱,什么都没有,甚至一个拥抱都没有。
比起小说,电影的结局是好的,一切戛然而止。刻意淡化时代背景和人物心理的画面,呈现出单纯美好的故事。
但是,如果想真正了解这个故事,小说和电影结合起来,会进入一个更加丰富的世界。偷窥到一个人的所有痴嗔,可以更深刻的体验这场无奈。
电影没有用过多的笔墨在男主的性幻想上,而是从中提炼出他们之间精髓的互动和试探,这是每个人在爱情里面的样子。
它将疯狂的迷恋以一种云淡风轻的形式表达出来,配上小镇的风景如画,很多人被这样一种表象迷惑,没人会认真窥探人物的心思。
电影的精彩在于没有直接将小说上的东西照搬下来,而且,心理描写在电影中本就无法表达清楚。却另辟蹊径,以高于小说的形式展现出一场没有未来的恋爱。
两者更像是相互契合的同一个故事,视角不一样,讲故事的方式不同,但都没有改变故事中的炙热爱情。
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真的实至名归。也是国内很多IP改编剧该好好学习的地方,不改的是精髓,是思想,其他的都不一样,更像是二次创作,很精彩的二次创作。
看小说和电影是一场互补,像是玉佩的两边,放在一起更加完整,也更加鲜活。
声明:引号部分为引用内容,分别引用自《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原著译本和仓央嘉措的诗《那一世》
本文系原创,转载联系作者本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