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高频量化人工智能
高频交易揭秘 | 一个罗宾汉和无数幽灵猎捕者的战争

高频交易揭秘 | 一个罗宾汉和无数幽灵猎捕者的战争

作者: 时见疏星 | 来源:发表于2016-08-28 10:59 被阅读575次

    在2015年发生的中国股灾中,普通投资者第一次听到了“高频交易”这个词。“高频交易”是个什么鬼?

    咱们先看看新华社的报道中是怎么说的:

    两个俄罗斯人扎亚和安东,在香港各自注册成立一家公司后,于2012年9月用两家香港公司名义在江苏省张家港保税区以美元出资注册成立了一家名为伊世顿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他们将自己的服务器托管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

    扎亚和安东在境外,境内则由中国人高燕任总经理,来负责操作。他们的起始资金只有680万元(50万美元注册资本金以及他人出借的360万元人民币),最后赚到了多少钱?三年赚了20亿!

    他们的具体做法是:为规避相关规定的限制,其先后向亲友借来个人或特殊法人期货账户31个,供伊世顿公司组成账户组进行交易。

    境外技术团队设计研发出一套高频程序化交易软件,远程植入伊世顿公司托管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的服务器。

    通过高频程序化交易软件自动批量下单、快速下单,申报价格明显偏离市场最新价格,实现包括自买自卖在内的大量交易,其平均下单速度达每0.03秒一笔,一秒内最多下单达31笔。在2015年6月初到7月初期间,伊士顿就赚了5亿元。

    也许听起来有些费解。下文将讲述美国高频交易者是如何在资本市场猎捕普通投资者,以及一些理想主义者努力恢复市场公平交易的故事。

    一个罗宾汉和无数幽灵猎捕者的战争

    胜山

    多年前,高频交易在美国悄悄兴起的时候,普通投资者和外来者都被蒙在鼓里,他们以为自己是在正常交易,却不知已经成为待宰羔羊。

    2002年,24岁的亚裔加拿大人胜山(Katsuyama)被加拿大皇家银行从多伦多调到了纽约。他后来被晋升为股票交易部门的负责人。

    从2007年春天开始,美国股市由交易员人工下单,变成了完全由计算机处理交易。为了应对这一变化,加拿大皇家银行提前收购了一家电子交易公司——卡林金融。卡林金融的人喜欢戴金链子、逛夜店,跟加拿大皇家银行规规矩矩的员工格格不入。

    胜山也开始觉察到美国的股市发生了变化,最大的征兆是他的电脑不太听话了。每当他发起一笔交易,按下回车键时,就会发现那些原来看见的买单或卖单突然消失了。他不得不以更高的价格买入或以更低的价格卖出股票。

    那些藏在暗处的高频交易者正是通过这一微小的差价赚取利润。要做到这一点,他们首先需要以最快的时间操作,常常快到毫秒(千分之一秒),甚至微秒(百万分之一秒)、纳秒(十亿分之一秒)。在这一时间差中,他们可以获取其他投资者的下单信息,从而在信息从一个交易所传递到另一个交易所的间隙中,抢先下单,再转手获利。

    设想这样一幅画面:在一个赌场里,一伙幽灵突然施起“让时间静止”的魔法,在所有动作静止的那一瞬间,幽灵溜到每个人身后,看到了他们的底牌,然后提前下注。高频交易员就是这么干的。

    除了抱怨电脑有些慢以外,一般人对这些幽灵的存在难以觉察。高频交易员每单赚取的差价很少,有时就是0.1美元。但汇聚起来,则是可观的数目——一项统计表明,15天之内,高频交易员就从美国股市赚了十亿美元,这还仅仅是他们的四个交易策略之一。

    高频交易者的策略包括:第一种是“提前交易”(front-running),即在一个地方探知投资者的交易信息后,在另一个地方抢在投资者前面通过一系列订单推高或拉低价格,从中牟利,这就是胜山之前在加拿大皇家银行遇到的情况。

    第二种是“回扣套利”(rebate arbitrage),交易所通常会为创造流动性的券商提供一定的交易费用回扣,高频交易者利用速度优势创造虚假流动性,骗取交易所的回扣。

    第三种称为“慢市场套利”(slow-market arbitrage),这可能是流传最广的高频交易手法。高频交易者在一个交易所探知股票价格变动之后,利用速度优势在另一个交易所反应过来之前进行买卖操作。

    高频交易员要获得超高速优势,必须在物理距离上离交易所越近越好,这样才可以缩短光纤传输信号的时间。当然,还需要配合以俄罗斯天才程序员设计的一套交易算法和路由程序。

    一个曾经做过股票经纪人的名叫斯皮维的中年男人,发现高频交易员对速度的追求是笔大生意。于是,他在2009年有了一个疯狂的想法——铺设一条从芝加哥商品期货交易所抵达新泽西纳斯达克市场数据中心的光纤线路。

    这条线路长达827英里(相当于1330公里),穿越印第安纳州、俄亥俄州、宾西法尼亚州,需要与沿途县镇签署400份协议,2000个工人日以继夜地工作。更麻烦的是,斯皮维偏执地要求必须尽可能以直线方式铺设,不能容忍任何形式的弯路。当手下一个施工负责人弄了一个拐角时,斯皮维怒喝道:“你又多花了100纳秒!”

    2010年这条线路铺设完成后,成功地将原来电信运营商提供的订单数据传输一个来回最快14.65毫秒的传输速度缩短到了13毫秒。

    200个高频交易员为之投入了28亿美元的前期成本,此后每个交易员还需要付出五年1060万美元的租赁费。这还不包括交易员自己承担的维护成本和沿途13个电子信号放大器的成本。

    雷神托尔

    到了2007年底,胜山发现情况越来越严重。这一年他们亏损了数千万美元。总行要求胜山降低交易成本,于是胜山开始研究这个变得越来越陌生的美国股市。

    2002年胜山刚到纽约的时候,大约有85%的股票交易都发生在纽交所交易,剩下15%在纳斯达克。但到了2008年,新泽西就出现了13家公开股票交易所。

    高频交易者利用不同交易所传输数据的时差获利——在一个交易所获得投资者下单信息后,在信息还未抵达下一个交易所前抢先下单。

    交易所的佣金规则也变了。以前他们对华尔街经纪商每股交易收取同样的固定佣金,现在变成了极度复杂的收费和回扣系统——“做盘人-接盘人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交易所从接盘人那里收取一笔费用,再补贴给做盘人一笔费用,中间的差价揣自己兜里。也有的交易所是反其道而行之,没人搞得清这是为什么。

    但这个消息对胜山来说就如同天方夜谭,“天啊,竟然交易所还会付钱让我们交易?”事实上,这种收费和回扣系统的存在,也造就了高频交易者获利的第二种策略。

    除了公开交易所,各大华尔街银行都有自己的暗池,全美大概有44个暗池。所谓暗池,就是华尔街各大经纪商将自己的客户委托下单先放在自己的池中配对,再对接公开交易所。这样,经纪商就可以省下部分交给公开交易所的佣金,客户的大单也不至于在公开交易所引起股票价格大幅波动。

    华尔街大银行会把自己的暗池接口卖给高频交易者,让他们可以在暗池里获取交易信息。这些暗池也随之成为高频交易者的猎捕之地。由于暗池交易信息极度不透明,客户很难意识到自己被宰了。

    2009年,在经历了金融风暴之后,胜山执掌了加拿大皇家银行的电子交易部门。他开始组织一个奇怪的团队来研究市场上高频交易的问题,包括“可以将电脑语言转换为人类语言”的帕克(Rob Park)、华裔程序员张光源、赵必烈等。

    胜山的团队

    他们的实验证明:电脑屏幕上的幻像与真实市场发生的交易之间的差异,来自于下单信息传输到不同的交易所的时间是有先后的,有人利用这个时间差来抢跑。而他们要做的就是使订单下达到不同交易所的时间一致。

    张光源写了个程序,这个程序使以前更快到达的下单指令延时到达。这样,所有从胜山办公室发出的指令就可以在同一时间抵达各个交易平台。

    程序试验成功后,加拿大皇家银行的交易员们激动地蹦了起来。其中有个家伙说,”伙计们,干脆就叫它雷神托尔(Thor)吧,大锤子!。”

    胜山团队希望把这个托尔出售给投资者,作为他们抵御华尔街阴谋的武器。但除了第一次以外,这个“大锤子”后来的表现并不稳定,下单指令很难同时抵达每一家交易所。

    这时候,胜山找到了一个金融数据专家——瑞安(Ronan Ryan)。瑞安带来了一张特大号的新泽西州地图,标注了各家电信公司铺设的光纤网络,这是他此前代表高频交易公司与电信运营商打交道的战利品。

    虽然瑞安连买盘和卖盘都不懂是啥意思,但不妨碍他帮助胜山建立了一条自己的光纤线路,把托尔变成了可以卖给投资者的产品。

    2010年末,加拿大皇家银行在华尔街银行中的排名从前一年的19位上升至第一位。一个高频公司要塞的人打电话给瑞安说:你们太天才了,我们阻挡不了你们,但问题是你们只占有2%的市场份额。

    一些支持高频交易的人认为高频交易为市场提供了流动性。但胜山反驳说,“高频交易公司每天闭市时都是平仓的,他们不持有任何头寸,作为买卖双方桥梁的时间很短。以至于没人知道其存在。”

    一个公平的交易所

    2011年5月,胜山团队成员围坐在一桌,周围堆满了《华尔街日报》主办的“科技创新奖”历届获奖者材料。加拿大皇家银行的市场部门在该奖截止前几天通知他们,建议他们将研究成果拿去参赛。

    帕克说:“我有一个异想天开的主意。”他的想法是将他们的技术授权给一个交易所。

    帕克觉得,如果有一家交易所能够通过某种工具保护所有的投资者不受高频交易公司的干扰,那么全国的小型经纪商就会蜂拥而至,该交易所就能够成为“所有股票交易所之母”(mother of all stock exchanges)。

    受到启发的胜山说:“别管这个,我们来创立自己的股票交易所吧。”

    几周后,胜山就飞回加拿大,向自己的老板推销他的想法:一个由加拿大皇家银行主导的股票交易所。随后,2011年秋天,他拜访了多位全球最大的基金公司和最有影响力的对冲基金大佬。所有人的反应都如出一辙:他们喜欢这个保护投资者的交易所。但他们觉得,这样一家新型股票交易所应该在信誉上独立于华尔街,不能从属于任何华尔街银行,甚至像加拿大皇家银行这样的“好银行”都不行。他们建议,如果胜山想成立“所有股票交易所之母”,他需要辞职并另起炉灶。

    难度是显而易见的。他需要找到投资,需要说服一大批高薪华尔街从业者接受暂时的低工资,甚至可能倒贴工资。“我问自己:我能够找到我需要的人吗?我们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能坚持多久?我们的家人会同意我们这么做吗?”答案是肯定的,胜山的团队跟着他开始了新的冒险。

    要建立一个公平的交易所,首先是要建立一个完美无缺、没有任何漏洞可钻的交易系统。胜山的想法是:所有高频交易者都尽可能地让服务器靠近交易所,为什么不能将他们推得越远越好呢?如果你将市场上所有参与者的位置拉得离交易所足够远,那么你就可以消除大多数,甚至所有由速度带来的优势。

    出于成本考虑,他们将匹配系统建在威霍肯,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接入点应该设在哪里呢?经过计算,他们需要的延时在最坏的情况下需要320微秒,为了保险,他们确定为350微秒。而350微秒的延时需要38英里的距离。

    新泽西斯考克斯的数据中心是个理想的接入点,不过这里据威霍肯还不到10英里。怎么办?一名来自高频交易公司的新员工灵光一现:“将光纤绕着走。”既然直线距离不够,为什么不让光纤绕着弯走完38英里呢?他们还真这么做了。

    创造公平的办法其实很简单。他们既不会向某个投资者或机构出售交易所附近服务器的使用权,也不会给交易商和银行回扣。相反,他们决定向双方都收取同样的费用:每股百分之九美分。

    最后为了保持交易所本身利益的中立性,所有可以直接在交易所交易的机构和个人都不能持有股份:交易所的股东全部是普通投资者,在投资时,这些投资者首先需要将订单交给经纪商。

    但现实是,华尔街的银行们控制了大部分股市投资者的订单,他们扮演的角色比普通的经纪商要复杂得多。银行们不仅控制着订单,还控制着这些订单的所透露的信息的价值。他们首先会将订单放在自家的暗池中交易,然后再放到其他市场。在黑池中,银行可以自己对订单进行反向操作,也可以将订单卖给高频交易者。如果银行自己无法消化这些订单,他们还可以将其卖给回扣最大的交易所。

    如果在新交易所里,订单的信息无法被利用,订单中隐含的投资者买卖意向一文不值,那么还会花钱买它们呢?在将订单交给新的交易所之后,华尔街大银行和网络经纪商的收入将减少数百亿甚至更多,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一场交锋在所难免。

    新的交易所需要一个名字,它们称其为投资交易所(Invests Exchange),简称IEX。IEX于2013年10月25日开业。开业之前,32名员工对开业后第一天和第一周的交易数量进行了预测,中位数为15.95万股和275万股。Katsuyama预计,开业第一年年末每天的交易量能够达到4000万至5000万股股票。只有达到这个规模,IEX才能维持其运营成本。如果低于该规模,那么IEX能运行多久就令人担忧了。

    开业第一天,IEX交易了56.85万股股票,远超预期中位数。大多数交易都来自地区性经纪公司和没有暗池的华尔街经纪商,比如加拿大皇家银行和Sanford C. Bernstein。开业首周的股票交易量超过1200万股。此后几周,交易量增长比较缓慢。12月第三周,IEX的周交易量达到5000万股。不过,IEX还是没能吸引到太多来自大银行的订单。高盛虽然接入了交易所,但仅放入了一些小订单,停留了几秒钟,然后就离开了。

    来自高盛的第一笔大订单发生在2013年12月19日,下午15:09:42,662毫秒361微秒406纳秒。当时,办公室里所有的人都感觉到,不同寻常的事情要发生了。电脑屏幕显示,订单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停留的时间也久到足以完成交易。一个接着一个,办公室的员工部门站了起来。然后,他们开始尖叫:

    “已经1500万了!”一名员工惊呼。交易量在10分钟内飙升,在此前的331分钟,他们的交易量为1400万股。

    “2000万!”

    “3000万!”

    有人放下电话说:“刚才是摩根大通,我问他们 发生了什么 ,他们说他们可能得做些什么。”

    另一个人放下电话:“高盛的电话。他们说今天不算什么,明天会有更多。”

    换句话说,摩根大通已经开始将订单导入IEX,而高盛明天可能带来更多订单。

    “4000万!”

    在高盛订单进入45分钟后,美国股市收盘。胜山说:“这意味着高盛也开始认同我们。如今,其他人已经无法忽视我们的存在了。”

    IEX证明了一点:如果操作得当,金融市场可以免受少数人利益的操纵。不需要为“订单流”支付费用,不需要千方百计靠近交易所,不需要有一小撮人破坏公平的环境。

    高盛为什么会转向IEX?这是因为在华尔街大银行的暗池套利中,高频交易者拿走了85%的利润,只把15%留给了华尔街银行。而一旦市场崩塌,或出现闪跌,华尔街银行将承担所有的责难和损失。高盛或许是华尔街银行中最先想明白这个问题的。

    一直以来,技术都在伴随着华尔街的发展。它帮助提高了市场效率,但也导致了一些低效现象。在发现了2000年中期颁布的监管措施的漏洞之后,一些华尔街银行开始利用技术做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会了解,而外人却茫然不觉。正是这样一个系统曾创造出了投资者并弄不太明白的次级抵押贷款,如今又出现了以速度为核心的诡异的高频交易,大多数投资者对此依然懵懂无知。这就是为什么胜山想要向投资者解释清楚的原因。他的攻击正中这一新式交易系统的要害,因为它正是利用人们对其的无知来赚钱。

    (本文改编自迈克尔·刘易斯的书《高频交易员》(Flash Boys: A Wall Street Revolt))原文微信公众号已被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频交易揭秘 | 一个罗宾汉和无数幽灵猎捕者的战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rit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