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绝伦的坛城沙画诉说着天地万物,有生有灭;无常、幻化、空性的生命本质。
在西藏玛沁县拉加寺,寺中僧人制作的坛城沙画,工艺精美,远近闻名。
僧人们在寺庙的神山上采集制作坛城沙画的五色花卉,蓝、黄、红、绿、白;在藏传佛教里对应五方佛及五智。
坛城沙画的基础原料是细沙,细沙的重要来源是天然的白色岩石。
岩石采回后,僧人们将其捣碎,然后一步步手工碾磨成白沙,细沙的另一半来自于珍珠、玛瑙、红珊瑚和绿松石等珍贵材料。
僧人们也将其一一捣碎,再研磨成粉,然后将所有的细粉加水沉淀,沥水晒干,再进行染色等工序。
如此这般得来的细沙体量只有原料的五分之一左右,这些细沙将要承载坛城的恢宏绚烂,也将向世人展示坛城的短暂与脆弱。
一切准备就绪,终于可以制作坛城沙画。
绘作第一步,先用线条勾勒出一个结构严谨,比例精确的几何图形,然后才用此前调制好的彩沙将图案绘制出来。
坛城的绘制从正中央开始,在藏传佛教中,这里安奉着释迦牟尼佛祖,他的周围是芸芸众生,天地万物,层层叠叠,色彩丰富,依次展开,象征佛法慈悲,惠泽四海,坛城是佛的居所,是佛的宇宙。
通常,绘制一副坛城沙画需要数十名训练有素的僧人默契配合,历时要五至七天,绘制完毕的沙画将在法会上向信众开放。
信众们虔诚的在沙画前叩首跪拜,敬献哈达,接下来坛城艺术将进入下一个步骤,时辰一到,僧人们挥起手中的法器义无反顾摧毁了精心绘制的沙画,顷刻之间,精美绝伦的沙画灰飞烟灭,尘归尘,土归土,座台上恢复如初,空空如也。
制作过程的艰辛与不易,竟没有丝毫的留恋,不仅令人扼腕叹息,那么极致的繁华,瞬间化为一捧残沙……
那些高山上的花朵,那些珍珠玛瑙和朱砂都随着这些细沙一起被装进了布袋,散落进三江源的河流里,向下游飘去。
那些欣欣向荣的生命,那些漫天飞舞的人物形象,那些雄伟壮观的庙宇,那些千姿百态的繁华,都落入江河之中,融化消失,一去不复返。
不仅令人感叹:世事无常,万物归空;繁华的背后,只是一捧细沙。
滚滚红尘,人们奔波劳碌,竭尽全力追求物质世界的繁华,可世事无常,这个世界没有不败的繁华,花好月圆的日子固然令人留恋,若无法留住,也应看淡,不必执着。
坛城沙画,用美轮美奂的沙画艺术,告诉人们:坛城难建而易毁,美丽而脆弱,转眼就消逝,揭示世界“虚幻无常”的空性本质。
佛教中所谓的“空”,并不是指没有,而是强调不实,即虚幻存在的。
因为天地万物的一切存在皆是有生有灭的,都是随着时间不断的变化流转,无时不刻皆处于变化之中。
世界唯一永恒不变的就是“变化”。
坛城沙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