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632849/d3919225aaf8c3d2.jpg)
打扫,在东北方言(或者龙江话)里还有“dá sou”这个读音,意思是继续吃完或接着吃光,比方说~~剩菜,~~剩饭。
我们的父(母)辈以及往上的祖祖辈辈,在过日子上历来秉持着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为此,上一顿甚至上上顿剩下的饭菜,绝对是万万不能轻易丢弃的,尤其是在缺衣少食、钱粮匮乏的那些年代。毫不夸张的说,过去如若家中有人未经允许就自作主张地把剩菜剩饭扔掉,虽不至于背负大逆不道和败家子儿的罪名,可至少也得被扣上不尊重劳动和糟蹋粮食的帽子。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开始渐渐注重健康,追求营养。诸如隔夜的绿叶菜不能吃,冷冻时间长的肉类不好吃,储藏过久的食物不宜再吃等先进科学的饮食理念慢慢普及全民且深入人心。尽管如此,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剩菜剩饭,老一辈(也包括俭省惯了的同辈)往往还是舍不得扔,留下来吃。即便是一不留神放坏了或实在太久不得不撇了,也会心疼地叨咕着“白瞎了”或默念着“可惜了”。
对于宴请或聚餐时适度打包带回的食物,还有家里适合留存的剩菜剩饭,我是十分赞成下一顿端上桌打扫的。可是,对于以下情形,我是坚决反对保管并抗拒打扫的:比如剩下半碗的面条、所剩糊烂的菜汤、时隔多日的炸货等等,再加上反复热了一顿又一顿的饭菜。
当然,老一辈对于剩菜剩饭几乎无区分地热衷打扫,我们作为儿女也只能在据理力争但反对无效后,无奈地选择顺势规劝或听之任之了。由是,我们就会常常亲见或想象到他们死活不肯倒掉或偷着留下剩菜剩饭,随后抢着打扫的“生动”画面。
关于这个习俗,我想可以试着从道德伦理角度加以阐释。
首先,农业社会以来中国老百姓长期贫穷困苦的生活状况,直接导致了浪费不起或浪费可耻的道德认知,尊重劳动、节约粮食的观念根深蒂固,世代传承。
其次,传统思想文化关于养育儿女的伦理主张,普遍倡导身教胜于言传,奉献大于索取,由此便出现了父母带头节俭,最常态就是打扫剩菜剩饭,把好吃的、新做的饭菜留(让)给儿女的约定俗成。
最后,中式烹饪方式的繁复和荤素搭配的需要,让许多中老年家庭主妇(煮夫)往往乐于一次多做些菜品或码量大些,为此食物剩下的几率就大大增加,扔与不扔的纠结便会常年困扰。
那么,如何调节两代人的饮食习惯,才能彻底逾越代沟、建达共识呢?我认为抓大放小、求同存异是关键,循序渐进、因势利导是保障,尊老爱幼、和谐统一是目标。
至于以上理论指导实践的具体效果嘛,目前在我们不定期团聚的大家庭里,已经见微知著,不过仍旧任重道远。
欢迎有感于此且致力改变的你们祭出大招、分享经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