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多雨,回南天屋子里到处湿漉漉的。好不容易放晴了一天,乡邻忙着晒衣服晒被子,孩子们忙着把玩具挪移到了户外,我搬出了几把木椅子与茶几,同八十多岁的邻家爷爷一起坐下来边喝茶边闲聊。
爷爷望着我们家那几个搭着积木、吃着零食的小男孩,笑着说,“现在的孩子,不愁衣食,上学还专人接送,真是幸福哦!”我好奇地问:“爷爷,听说您以前教过书的,那您在哪里读书的呢?!”爷爷笑了笑回答,“我只在萍乡一中读了初中的。我们那时候去读书,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爷爷说他在村里读完小学,然后去市里读中学。1958年那会儿,全国各地都缺衣少食,更别说这么偏僻的山区了。当年交通是极其不方便的,村里根本没有公交车去市区。读书全靠自己沿着贴山的羊肠小道,从清晨5点左右出发,在下午6点左右才能到达学校。真不敢想象,现在只要开车四、五十分钟的车程,那时候要走十几个小时。换作今天十几岁的孩子,单独走十几个小时的山路,渴了就喝山泉水,饿了就坐下来吃两个母亲做的红薯米粑,会是什么感受?!孩子们在一旁听了,露出疑惑惊讶的表情。
“爷爷,我知道以前没有汽车,那么远的路,您为什么不骑马去呢?!”
“那么陡那么窄的山路,马也跑不动的,再说谁家能有马哟!那时候连一头牛也没有哇!”
“爷爷,您在路上那么长时间,就只吃几个米粑粑呀?!怎么不带一点面包牛奶呀?!”
“要是像你们现在这样,有面包牛奶,那就幸福啦!”
“哎呦!什么都没有,那怎么办好嘛!你不饿吗?”
爷爷哈哈大笑起来,孩子们也跟着哈哈大笑起来!

听说当年的萍乡一中只有初中部,总共有学生一千多人,地址在北桥外的青草冲。我的印象里,萍乡一中就是我们就读的那所屹立在西城鳌头山上的重点中学。这回才知道,原来早期那只有高中部。
我们都很好奇,那时候的寄宿学校到底吃点什么?爷爷说伙食费每人每学期交一次。分甲、乙、丙三个等级。个子大的学生和体育生按甲级,伙食费标准10元钱一期,26斤米一个月;普通身高体重的学生按乙级,8元钱一期,24斤米一个月;身材瘦小的学生按乙级6元钱一学期,22斤米一个月。吃饭在食堂,八个人坐一桌,铁制品小饭桶每人一份,菜摆在桌子上,由轮值学生代表分发给大家。菜品单一,总是白菜、萝卜、水煮豆腐;南瓜、冬瓜、清炒大白菜。每个人限量3两油一个月,每日三餐里很少见到有油星,大家几乎都吃不饱。

那时候初中也是三年制,一个班大约五十几个人,算是来自全市各地区的学生代表。毕业以后,生活也很不安定,很多人离开了就没有办法再联系了。我们笑着问爷爷,有没有漂亮的女同学?!这一问,又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了!爷爷说,女同学有几个,不过人数不多,大家连饭都吃不饱,哪有心思去谈论谁长得漂亮?!那时候家里最着急的事情,就是有孩子要去读书,凑那点学费、伙食费可是特别愁人的事情!
爷爷初中毕业后就去福建莆田当兵了。退伍回来以后,就在村里的小学教书。在那些不被人理解的年代,爷爷坚信“路在脚下!”既然选择了,就不能轻易放手。他非常喜欢鲁迅先生《故乡》里的那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爷爷望着门口的优美的风景,望着从城里开车过来的游人,望着那条飘带一样伸向远方的路。感慨地说,谁曾想得到,如今的路会修得那么宽敞那么漂亮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