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328290/3c152253a35a3145.jpg)
《买家具》
上个世纪的1971年儿童节,我高小未毕业就上山下乡了,独自来到一个叫半边山的地方,属江津朱沱公社管。那天,镇上打大铜鼓欢送,我们手拿红宝书,似笑非笑地跟着生产队接知青的人走,来接知青的两人(其中一人是队长)挑了两大箩筐,以为好多行李,实则一个铺盖卷,一个球网装的日用品,午饭后跟着队长走了近2个小時山路,到了生产队的丫口处,听见有人敲起了小锣鼓,算是迎接我吧。到了生产队,先安排在队长家歇一会,说晚上就在他家里为我"洗尘"。 在队长家座那一会,来看热闹的还真不少,听外面有人在说,还以为是个女娃儿,搞伙是个男的。也有人说,男的好些,反正差正劳力。也有穿花衣裳的小芳来悄悄看的,看一眼就跑开了。只有那些大娘大嫂说得出来,哪里来的"隔奶"娃儿哟,拿来我喂起,长大了给我种自留地。幸好有队长挡驾,"看啥子看,改天天天都看得倒,回去回去"。晩饭時分,副队长、民兵排长、妇女队长、会计、计分员、保管员、出纳员(队长兼的)等7人为我"洗尘"。坐上方桌,2人一方,8个刚好一桌。队长老婆端上一锑锅鸡汤,海吃开始了。说是洗尘,实则队干部小吃一顿,不到一支烟功夫,连汤全喝光。饭后队长说先在他家里住两天,等把知青屋收拾好再去住。
第二天,队长带着两个社员和我一起去收拾知青屋,走拢一看,原来是牛圈房,牛圈房一共两间,一间养牛另一间是牛的粮仓(装的干谷草),社员在队长指挥下很快将谷草搬出后,糊乱扫一通搞得满屋灰尘,一会儿就打扫"干净"了。进屋看,土墙土地坪,木门小窗茅草顶,15平方左右吧。队长说以后还要在侧边再接一间,等你的知青款到了后马上就修,木床等会到五保户那里抬张过来先睡倒,桌子板凳跟倒就买。这時我才想起国家当時对知青上山下乡每人有230元的安家费,其中50元发到个人手上购买日用品,180元转给所在生产队用于建房买家具。
床来了,是一张架子床但架子没有了,平板的那种,没有桌子先在队长那里借了根长板凳代替,队长说,先克服几天,等这个星期的"埸"赶过了我两个去合江买家具。那時为了铲除资本主义尾巴,减少自由交易,当地政府实行的是毎周七天中只有一天赶场(赶集),好不容易熬了几天,队长通知,明天早点走,在朱沱赶船,到合江买家具。
第二天,我收拾好少量的洗漱用品和一个印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小瓷盅,背上跨肩包,在队长家吃了点饭豆稀饭和一块麦粑就和队长上路了。队长走前我在后,只见队长肩上搭着沉甸甸的口粮布袋,有大米和小麦。那時在外吃饭除可以用粮票外,另一种就是用粮食换食物,比如大米可换米饭、白糕等,小麦可以换馒头包子面条等。现代人真的难以想象那時的现实状况。真的,1970年代就是以粮换食的年代,某种程度上说是对当時凭票证供应食物的一种抵制吧。由于当時各种食品用品非常奇缺,各类商品都凭票供应,我想如果球星"姚明"要是生长在那个年代,一年的布票最多够他做一条短裤。见到队长背着粮袋,也摸了摸我荷包里的粮票,心里还是比较踏实。这時我突然想到一件很重要的事问队长,出门的介绍信开好没有,他笑着说,昨晚上就找大队会计开好了,(当時有规定,出差到其他县必须持有大队革委会以上的证明),为怕遭其他人盘问,我还把生产队的公章都背起走的,需要時你写字我盖章就是。那个年代没有个人身份证和各类私人证件,出门全靠你所在大队和居委会以上的单位介绍信,如果没有介绍证明你的身份,革命群众定会检举你。这時我还挺佩服队长想得周到完备。来了几天,也听社员说了一些队长的高言矮语,你不要看队长个头不高瘦瘦的,搞土改那年,背起大刀跑得飞快,斗地主积极得很,就是那哈入的党,30多了才接的堂客,堂客比他大一岁,个头比他高,经常遭堂客马倒,有一回他把堂客惹倒了,被堂客骑倒打,打得第二天都不敢出门。不过,那个堂客很喜欢他,有什么好吃的都给他留倒,堂客还经常把洗脚水给他端拢来,你看那个堂客还经常搽雪花膏那些 ......
大略9点左右到了朱沱,先到中码头看船,上水船要12点才能到,队长说还早,先去看一下朱沱生资门市有什么买的,那時虽然食品和日用品缺少,但劳动工具还很齐备,当然都是些手动的工具。有收稻谷用的伴桶全套,专窝用的风车连盖叉斗扫帚竹筛子等,耕地用的锄头镰刀爬疏锯齿镰刀等,改田改土用的二锤手锤钻子钢钎等,运输工具有糞桶箩筐扁担等,个人防护用品有簑衣斗笠草帽草鞋等应有尽有,但是唯独没有家具。跟着队长东看西瞧大约11点了,队长说到十字口那家大饭馆吃点小面再走吧。刚落座,跑堂刘偏颈过来轻声问,革命同志吃点啥子,请到櫃台买票。拿出麦子袋,称十两麦再付两角四分人民币,换来四碗小面,两碗酸辣两碗清汤。只听见那个刘偏颈高亢加清脆嘹亮的吆喝声响彻整个店堂,又来了,两碗酸辣两碗清汤,走起!队长说来这里就是想听到这个声音,听起很安逸,特别是"走起"两个字音拉得很长,就跟唱歌一样。一会儿,刘偏颈将面条端来小声说,革命同志小面来了,请慢慢享用。说是清汤面,实则味精面,酸辣淸汤没有油花,吃起也还香,我想那時的食品应该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吧!
面汤全完已是11点半,马上赶到中码头等船,中午12点,红卫16号如期而至。那時的船名船号都是以红卫号,井冈山号、遵义号等時代特征来命名的,不象现在用公主号,量子号,穿越号等来命名。买票上船入座打瞌睡,约三个多小時,来到了合江县城。
验票下船上岸,队长说合江县城有点大,先把帳房打起再说,又跟倒队长在合江那些偏街上走啊走找啊找,走了几家不合适,最后队长终于找到他认为满意的红星小旅店了,只见他振着了一下精神,摸出介绍信,快步进店询价。旅店櫃台上一个胖乎乎的中年男服务员,左臂上佩带着印有"治安员"三个字的红袖章,起身前特意理了一下,把治安员三个字对着我们,问:为人民服务住店来了,队长答:抓革命促生产对头,队长问:价格多少?答:毎人每晚五角。队长觉得价格合理,递交介绍信。对队长如此淡定的回答,我当時感到很惊讶,事后队长说,这些都是大队统一训练的,只回答抓革命促生产这个暗号,只有这六个字好记。服务员仔细看了介绍信,并对着亮光反复看介绍信上的公章是否有假,核对无误后最后指着我问队长,这个也是你们大队的?队长说才来的知青,我们来合江买家具,只住一晚上。于是登记交钱住店,住的二楼,服务员提着一个5磅水瓶引领我们上去,服务员开门后告知,革命同志,今天我们这里煤炭灶熄火了,晩上你们只有一瓶开水,请克服一下,节约闹革命嘛。另外茅司(指厕所,或茅厕)在楼下转角处,注意讲卫生。服务员走后队长还打趣说,说起合江好大好大,他们说话跟我们朱沱说话差球不多,还茅司茅司的。
趁天色还早,队长说先去看一下家具,比较一下价格。走出旅店,直奔合江河边那条街的竹木家具市场,队长这里看看,那里敲敲,我也不懂,只是跟倒走而已,走着走着,忽闻到一股羊肉汤香,也该晚饭的時分了,队长看到羊肉汤,好像有点迟疑。我下意识地说,就在这里吃吧,我开钱请你。队长说,粮袋都没带出来,啷个吃得倒饭?我说有四川省粮票,于是一人一大碗羊肉萝卜汤加四两米饭,毎人八角钱。我说还不算饿,队长你就多吃点吧,他边吃边给我说,家具他已经看好了,明天再去讲哈价买起就走,赶中午的遵义号回去,有人在朱沱码头接我们。也许是队长身体需要吧,几分钟時间,饭汤全部解决完,桌下只见几根羊骨头。真是的,那年头就这样。
回店,用凉水抺了一下,和衣上床睡觉。窗外的吆喝声,队长的呼噜声,也抵挡不住这一天的劳累,反正我是睡着了。
合江码头上,吃完豆花饭买票就上船,一切都很顺利。回来的船上,我倒是左右观看欣赏两岸美景,而队长却守倒家具,生怕别人碰坏。那种执着精神自然流露出来,不是自己的却万分爱护,这就是一个没有文化的老共产党员的情怀,也是那个時代大公无私对工作认真负责和勇于奉献的精神风采。船过榕山,中垻,羊石盘。寸扞渍一闪而过,四望仙女配二郎尽收眼底,啊!朱沱到了,只听见轮船的鸣号声。来接船的社员来了,一根长纤担,将櫃子桌橙一并绑好,队长与那个社员一前一后抬起走,他们照顾我,空手走。
40多年过去了,队长及队长婆都也不在,但他们那种与天斗与地斗的大无畏精神,饿着肚子搞生产,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集体道路的创业精神却使人动容。他们的纯朴和善良,把一生的汗水都溶入在半边山的土地上,彰显着那么的执着和平凡,成千上万的他们那一代,也许都应定为共和国的脊梁吧。
感谢半边山的乡親们,你们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让今天微信時代给你们传播吧。传播你那种可爱的70年代农民精神,传播你们那年那月神话般的時代风彩。
赖维书 2017年2月14日于重庆家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