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编写中国绘画史《三字经》,这样一下子就把内容理清楚了,而且记住了。
上世史,汉魏晋。
南北朝,还有隋。
道与佛,孝道观。
至两汉,厚葬风。
像石砖,很兴盛。
有名地,在山东。
武氏祠,在嘉祥。
孝堂山,在济南。
雄浑风,高古格。
无落款,只实用。
魏晋前,重礼教。
魏晋始,人自觉。
士大夫,抒自我。
寄情志,发感性。
有老庄,佛思想。
绘画意,说道释。
顾恺之,女史箴。
曹不兴,人佛像。
陆探微,劲如锥。
书法笔,骨清奇。
张僧繇,擅道释。
没骨皴,凹凸花。
曹仲达,衣出水。
书法技,入画艺。
隋沉淀,有子虔。
擅人物,及山水。
上世画,在初阶。
其技术,不成熟。
其思想,最自由。
厚积之,发宋唐。
潘天寿将汉代、魏晋南北朝、隋代归入中国绘画史的“上世史”。
金石遗物的发掘也更为丰富。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兴盛推动了后世绘画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辈出,如顾恺之、陆探微、谢赫、宗炳、王微等画家、理论家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绘画的发展,绘画理论也逐步完善。魏晋以降,书法大发展,绘画从此时就已开始受到书法的影响。隋代的沉淀与发展极为重要,为后世唐宋绘画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汉代大一统后,潘天寿形容其:“虽不如秦之尚严刑峻法;然政令法度,一如嬴秦之旧。”法令制度依然束缚着人民思想,又因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加之秦代暴政盛行,民不聊生。淡然无为的黄老之学因此盛行,道家题材的绘画开始增多。
汉武帝雄才大略,征战四方,征匈奴,通西域,开疆拓土,极大地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融,潘天寿书中认为:“虽当时绘画之技术上,似无受外来绘画之影响;然绘画所取之题材,已大见新意,如铜器天马蒲桃镜之镂纹等,即取材大宛所献之天马蒲桃。”由于西域印度文化传入,佛教也随之而来,使中国绘画发生了空前巨变。
由于西域印度文化传入,佛教也随之而来,使中国绘画发生了空前巨变。先前本土的道教与佛教并驾齐驱,共同影响着中国绘画,后世分科为道释绘画,扩展了中国绘画的类别。因佛教的传入,汉代寺庙兴盛,建白马寺于洛阳城西的雍门,有壁画画于寺中。至此时,中国绘画才出现佛画者,然而潘天寿称此时的佛画者:“无有能作佛画称者。”也就是说此时还没有以佛画称绝者。
画家顾恺之强调以形写神,潘天寿形容其用笔紧劲连绵,循环飘忽。《画断》对其评价极高:“象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顾恺之所作的《女史箴图》是中国最早的卷轴绘画。
曹不兴,擅长画大幅人物佛像,运笔迅速,浑然天成。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画家陆探微,擅画人物,其用笔极为纤细,潘天寿谓其作佛画及古圣贤像:“笔迹劲利如锥刀焉。”将书法用笔置于画中,他作的佛像秀骨清像,世称“陆家样”。
张僧繇,尤擅画道释人物,六法精备,骨法奇特。他所画山水以青绿设色,不以笔墨勾勒,谓之“没骨皴”。又善以西域透视画法绘凹凸花,其画迹存于寺庙居多。张僧繇与同时代的顾陆齐名,被称为六朝三大家。人物画家还有曹仲达,善画佛像,世称曹衣出水,也称曹家样。他与唐代吴道子的道释人物画风被誉为“曹吴二体”,历代名画记》记载:“吴之笔,其体圆转而衣纹飘举。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
书中称魏晋南北朝时期因绘画思想的自由发展,以及画家个性的解放,绘画技法上得到充足的发展,人的审美品格也有所提升。
并且画论作者大多为画家本身,理论可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绘画创作,自身的绘画实践也会提高理论思想的认识。魏晋时期比较重要的画论著作是顾恺之的山水画创作理论:《画云台山记》《画评》。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画论是宗炳的《山水序》,这是一部较早的山水画论著,篇幅不长,却道出了山水画的功能以及画中的透视原理。与前者类似,王微的《叙画》也是一部山水画理论著作,其主要阐述了山水画原理、功能以及山水画的表现技法。
隋代的存在时间很短,艺术文化大多承袭南北梁朝余风,潘天寿将其作为唐代的过渡阶段,为唐代艺术的发展沉积力量。因此在绘画风格上并没有太多变化。隋代最具代表性的画家应属展子虔,擅长人物、山水画。人物绘画生动传神,栩栩如生。山水画具有咫尺千里之感,其壁画作品众多,如永安寺、崇圣寺、龙兴寺、甘露寺等皆尤其画迹。
上世史时期绘画依然处于中国画发展的初级阶段,绘画思想以及绘画技法并不十分成熟。但是潘天寿将这一时期作为中国艺术思想最自由的黄金时期,画家个性的解放对于后世绘画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