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论语,有很多注解版本,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不,子夏出来搞事情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先介绍下子夏,子夏是他的字,他名叫卜商,小孔子44岁,是孔子晚年的得意门生,才思敏捷,为孔门十哲之一。
他这句话中的贤贤易色,常见的注解有三种。
第一种是尊重贤者,远离女色,这种注解是比较主流的。但孔子在《礼记》中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饮食和男女这两个是人的基本欲求,所以这样的注解似乎差点意思。
第二种尊重贤者,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就肃然起敬。这种说法看起来有点道理,跟后文遇到一个有修养的人的表现也大体能对应。但站在子夏这个说话人的角度,尤其子夏是孔门十哲,作为当时几百万人口里的佼佼者,如果是碰到一个修养好的人改变了态度,那试问,碰到这个人之前又是什么态度呢?这似乎有点违背了孔门思想吧。
第三种是娶妻要娶贤惠的,不要只看重外表。娶妻,事父母,事君,交友,全句看起来也还比较连贯。但你要知道从西周开始,娶妻是要遵父母之命的,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像现在的自由婚姻,所以这样的注解似乎有点脱离当时社会现状了。
如果要让我在这三种注解里做出选择,我会选择自己的理解。
这句话我们先看后面,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为他人办事要尽心尽力;对待朋友要守信用,言而有信,说到做到。这样的人,就算都说他没有读书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很有学问。这里子夏给我们举了个例子,什么样人才算是有学问有修养的。那么开头的贤贤易色,可以理解为一个总结一个论点,把易解释为轻视,把色解释为外貌,表面。也就是说,我们要尊重有贤德的人,向贤德之人学做人,不能只看他的表面,以貌取人,而是要看他的内在。表面上之乎者也,实际上不付出行动,那不是真学问。我们要以此标准去发现真正贤德的人,向这样的人学习。贤贤易色就是这样一个论点,后面是所举的例子。这样的注解,你觉得如何呢?
携手亦轩,我们一同进入论语的世界,体悟圣人孔子的人生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