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滋生负面情绪,想寻求内心的平静。今日看到书上写:“负面情绪皆因爱自己的心态而产生,这样的心态不仅伤害他人,同时也会伤害到自己。”
如果对他人施以善意和帮助,自己也会得到良性的回馈。要生成真正的慈爱和悲悯,必须培养利他之心,从而得到快乐、安详和解脱,同时让他人得到快乐和解脱。
修心就是要培养善良的心,不管遇到什么人,或走到哪里,总是怀抱着慈善之心,想着帮助他人。培养这种利他的情操,就是修心的目标。
修心遇到的最大障碍来自我们在遇到人或事的时候,总是习惯于先想到自己,总是先从自己的立场上想问题。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在待人接物时总是以让自己感到快乐为目的,这就让我们不可避免地掺入了自我的执著、欲念、厌恶等负面情绪。从而也不会在意他人的需要,不会顾及他人的利益和快乐。
这种“以己为先”的心态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行为习惯,例如我们总是希望他人把我们放在第一位,并得到最好的对待;吃饭会挑选最好或分量最足的那一份;开车时总是希望能快一些,从而会抢道。这些例子还有很多,看似都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做法,却反映出我们的心的运作状态。我们的心把自己放在首要的位置,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没有顾及他人的利益,或对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的影响缺乏考量。
正因为这样的心态已经成为习惯,因此往往不易察觉。但当我们的愿望不能满足时,比如没有得到第一名、没有吃到最好的饭菜等,或者被他人占了先机,行车时被他人抢道等,沮丧、愤怒、妒忌、焦躁等许多不好的情绪就会生出来。事实上,我们每次感到不快乐或不自在,都是因为过分地在乎自己,总是想要以己为先的心态所致。这种爱自己的心态本质上来源于我们对“自我”的执著。
这种满足“自我”的执著会越来越强烈,满足自我愿望的工作也永远没有结束的时候。不论我们拥有多少、获得多少,自我仍会无休止地放大,索要得更多。我们永远不会觉得获得了最终满足。这就好像我们身上只有一块钱的时候,就想要10块钱,但当有了10块钱的时候,又会想有100块,如此类推,没有尽头。
如果我们能转化自心,想一想他人的利益,把他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前面,我们会发现,自己很容易得到快乐祥和。在真正珍爱他人的过程中,也让自己得到满足。比如,我们做了一桌子的菜给自己的客人吃,那么客人觉得满意的话,自己没有吃到什么也会感到快乐。这是因为我们把客人放在了第一位。当我们以利他的心来行事之时,我们的自我便会逐渐变得温顺,生活与人际关系都会出现新的层次与面貌。
以他人为先的心态不代表要厌弃自己,也不应该压抑自己的感受。人人都需要关爱,都想得快乐。
我们的慈爱和悲悯会为他人带来快乐和安心,培养慈爱和悲悯之心应该从日常生活开始做起,从一点一滴改变自己总是以己为先的心态,然后坚持不懈地使这种改变进行下去。同时我们也要善待自己,有时可能会觉得自己没有什么长进,这并不要紧,我们注意到了这一点本身就是我们的心发生了改变的结果。
克服“以己为先”这种习惯,需要时间和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