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行采集:
1.有一个非常严重的误解,认为中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是由于经济高度向沿海发达地区集聚导致的。这是错的。中国的问题不是经济太集聚了,而是长期以来,人口的集聚未能与经济集聚同步。
2.城市发展的问题核心是解决“3M”问题,即分别用Time、Grime和Crime三个词表示的拥挤、污染和犯罪问题。
3.地理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可总结为城市、区域和国家问题,可用3个D——Density密度、Distance距离和Division分割——来构建自身的整个分析框架。
4.规模经济体现为三大效应:
•分享(sharing)固定投入。
•劳动力市场的匹配(matching)。
•专业化学习(learning)效应。
5.减少贫困主要靠经济发展,如果只是简单地进行财政补贴和资源转移式的扶贫,收效不大。
6.如果忽略地理对于经济增长发展的重要性,简单依靠动钱(把资本移向劳动),这样的发展是背离市场经济规律的。因为如果没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最后可能造成的都是资源浪费。
追求区域间发展水平差异收敛的正确选择应该是动人(把劳动移向资本)为首选。
7.初始的产权界定给谁不重要,只要有市场机制,就可以通过交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土地在自然属性上是不流动的,但是土地的使用权却是可以流动的。
8.高技能劳动力流向他们充裕的地方。
跟有知识的人在一起就可以享受“人力资本外部性”,在与别人的交流中提高自己。
9.资本流向它们稀缺的地方。
市场经济下,资本首先会按最高回报原则来配置到不同地区。而政府配置资本则可以去做一些短期内看不到回报的,或者没有直接回报的项目。
10.三个层面的管理政策:
•在城市层面要强调规模经济,尽量减少3M的成本,最大化城市发展带来的收益。
•在地区之间要着眼于生活标准的均等化,而不是经济规模的均等化,不是经济资源和人口的均匀分布。
•在国家政策层面:一是以国际贸易代替劳动力流动,发挥劳动资源的比较优势。
二是,对高技能者,发展中国家要对流出设置障碍,或对回流提供额外支持。
一行精华:
城市发展的问题核心是解决“3M”问题,即Time、Grime和Crime问题。
地理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可总结为城市、区域和国家问题,可用3个D:Density、Distance、Division来构建分析框架。
触动,反思,改变:
对于三个层面管理政策的个人理解:
在城市层面:不能因噎废食,由于大城市有“3M”问题,就放弃对扩大城市规模的努力。而是要采取各种针对性措施,提高城市运转效率,争取在更大规模层面上找到平衡点。
在区域层面:要开展因地制宜地多样化发展,找到并发扬地方特色,以点带面地提升区域经济实力。
在国家层面:要努力创造自由流动的条件和环境,尤其是对于劳动力和资本这两个关键的生产要素,要减少乃至消除区域人为壁垒,以便市场能真正发挥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