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毛泽东同志对鲁迅先生的评价极高,曾用9个“最”字称赞鲁迅。在那个年代,没有人会对男人娶几房太太有微词的。
鲁迅(周树人)清朝末期,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婚姻是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办成家的。鲁迅先生也不例外,当然还有前面讲过的徐志摩,鲁迅和徐志摩的做法是截然相反,用当下的荤段子来说,鲁迅是“一不做二不休”,徐志摩却是“一要做二要休”。言归正传,下面来说说鲁迅先生的婚恋问题。
1901年4月,鲁迅母亲向绍兴朱家提亲,双方父母为鲁迅与朱安(1878年6月~1947年6月29日)定下了让二人痛苦终生的婚姻大事。朱安比鲁迅大3岁,当地民俗认为这样结合是极好的(女大三,抱金砖),原本以为鲁迅当年毕业,年底就可以成婚,不想鲁迅拿到赴日本留学的奖学金,鲁迅毕业去日本留学,婚事就一直拖着。
朱安直到1906年,鲁迅母亲假装生病为由,把鲁迅从日本骗回来,周、朱两家安排鲁迅和朱安在7月6日结婚。当时鲁迅已经25岁,而朱安已经28岁。在清朝末年,青年男女这么大年龄才结婚是极少的。婚礼一切看似非常顺利地进行,可谁曾想鲁迅新婚却并未同朱安圆房,而是睡了3天书房(一说在他母亲房中搭张小床),就带着二弟周作人去了日本(一说并非第4天去,而是到秋天才去日本)。
1909年鲁迅结束日本留学回到故乡,在浙江工作到1912年,他和朱安的夫妻关系仍然是有名无实。1912年,鲁迅应蔡元培之邀,到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工作,后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和北京大学兼职讲师。鲁迅和母亲、朱安与二弟周作人住在一起。后来兄弟二人反目,鲁迅决定搬家,他征求朱安的意见,是回娘家还是跟着一起搬,朱安坚定跟着鲁迅。几个月后鲁迅买了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21号的住宅,搬了进去。后来鲁迅母亲也搬来与鲁迅一家同住。
鲁迅与朱安过着无爱无性的生活,但鲁迅在生活上对朱安是负责任的。他若买了点心回家,总是先送去让母亲先挑选,然后给朱安挑选,剩下才是自己的。朱安也是在家里象主妇一样洗衣煮饭,鲁迅领回的薪水交由她掌管,她负责安排家庭经济开支。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着,直到1925年鲁迅的学生许广平(1898~1968年3月3日,笔名景宋,广东番禺人。)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他们的“平静”生活被彻底打破。
许广平1926年8月,鲁迅去了厦门大学任教,许广平去了中山大学任教。1927年1月,鲁迅到中山大学任教,两人相聚并同居。1927年10月8日,鲁迅和许广平在上海横滨路结为伉俪。1929年生下儿子周海婴。对于鲁迅和许广平的婚事,朱安内心十分痛苦,但她对他们毫无怨恨之意,她对别人提起大先生(鲁迅是长子),总是反复说,大先生对她不错。朱安同鲁迅母亲继续留在北京生活,继续尽着一个儿媳妇的孝心。
鲁迅、许广平和儿子周海婴鲁迅对于朱安是无爱无性、有名无实的婚姻,而对于许广平则是爱情甜蜜、相濡以沫的厮守。在那个年代,男人有三妻四妾也是正常,如果鲁迅不如此无情,让朱安如同徐志摩的前妻张幼仪一样,生下一男半女,朱安也不至于独守41年空房。休妻是不妥的,鲁迅似乎也和朋友说起过,若把朱安休了,她会遭人非议和冷眼,境遇将更加糟糕。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病重临终前,他紧握着许广平的手说:“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可他却只字未提另一个和他拜过堂的“结发妻子”。纵然没有爱情,在一起生活久了,也应成亲人了。鲁迅先生的性格,对他不认可的人或事,一定是冷酷无情的。
(图片源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