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咬指甲么?
身边有不少家长,说自家的孩子爱咬指甲,把指甲咬的光秃秃的,有的甚至手指头都变形了。
孩子咬手指甲,这看似一个小动作,可能隐藏着深层次的原因。它往往会引起家长的焦虑,并对孩子的健康和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01
孩子为什么会养成爱咬指甲的“毛病”呢?
1.安抚和消化情绪的作用
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行为的背后传递着某种情绪、感受或需要,行为是为了去缓解累积的紧张,或者满足某种需要。
但是,有的时候当我们自己也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时,这种关联可能很难被觉察到。
如果我们只是在关注外在的“问题行为”,而没有去看到行为背后的情绪、感受、需要时,就很有可能会出现“按下葫芦起来瓢”的情况。
即使这种“问题行为”暂时消退,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有一个更严重的症状卷土重来。
就咬指甲来说,很多时候是在起着安抚和消化情绪的作用。
2.很多婴幼儿宝宝都会有吃手指的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
口腔是宝宝最早获得满足的地方,他们通过吮吸妈妈的乳头获得身体的营养和内心的安宁。
但是,妈妈并不是时刻都能在场的。
当宝宝需要安抚,而妈妈又不在的时候,宝宝感受到了难过和不安,就开始想办法尝试自我安抚。
手指是最方便获得的、安抚自己的工具。
3岁前的宝宝,喜欢用嘴探索世界,这是口欲期的正常表现。
随着宝宝身心的发育,他们会逐渐发展出其他的安抚自己的方式,吃手指阶段就会渐渐过去。
但是,有些孩子可能没有发展出来其他的方式,他的情绪始终不知道怎么消化和处理,那他很有可能就会习惯性的回到这种最初的方式。
另外,在孩子眼里,咬指甲并不代表原则性的错误,顶多是个不好的习惯,所以内心深处就会拒绝改正。
3.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
而父母对孩子咬指甲的不当干预,无形中反而强化了咬指甲这件事。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禁果效应,也叫潘多拉效应,实质是好奇心和逆反心理在起作用,越是被禁止的东西,吸引力就越大。
父母的不良情绪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状态,进一步加剧孩子“咬指甲”等问题行为。
人在紧张、焦虑、不知所措时,会重复一些简单的动作,这是身体潜意识的一种自我保护。
啃指甲能够快速分散注意力,辅助调节自己的情绪。
02
咬指甲为什么上瘾呢?
心理学研究表示,无论沉迷于什么事,都是为了满足感。
也就是追求通过完成这件事获得回报的感觉。
在让人紧张的环境下,咬指甲是一种方便实现,能马上获得回报的行为,能够立即产生满足感。
咬指甲能够让人快速从当下的处境中转移注意力,从而使身心得到放松。
罗伯茨说,比起放松的状态,人们在紧张或者厌烦的状态下更容易有这种行为。
03
如何科学干预,让孩子不再咬指甲呢?
做好这5点,帮孩子改掉咬指甲的“毛病”。
1.允许和接纳孩子的情绪
改善和孩子的关系,让孩子的情绪能有一个安全表达和呈现的空间,不再为症状提供新的燃料。
2.减少对这个行为的关注
避免因为这个行为去指责和批评孩子,如果实在看得难受,可以在看到孩子做这个行为的时候尝试去带他做些别的事情去转移注意力。
3.发展替代性的应对方式
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想当他想咬指甲时,可以做些什么其他对自己没有伤害的、缓解情绪的方式。
找一个可以替代啃指甲的习惯。比如说带一个硬币或者其他东西,拿在手里玩翻转或者拨弄,怎么玩不重要,重要的是把手占据着。
也可以定期修剪指甲,涂指甲油或者做美甲,总之就是让自己变得无从下嘴。
4.假装症状练习
有些孩子咬指甲已经很习惯了,自己很多时候都没有意识到,对于这种情况,家长可以让孩子试一下做这个练习:
(1)固定一些时间,每天3-4次,每次1分钟左右;
(2)用非常缓慢的动作去假装咬指甲,去觉察自己的手在举起来,去感受手的移动过程,慢慢地靠近嘴巴;
(3)当手到达嘴唇边时,可以放在嘴里,也可以停下然后放下,重复2-3次。
(4)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动作一定要尽可能的慢,去深入的体会和觉察。
这个练习的目的,是为了把这样一些没有意识到的过程,去感受到。
5.先定个小目标
如果孩子有某几个指头,已经咬得非常严重,有一些伤口,那就可以尝试去跟孩子讲解自然保护区的概念,然后先选1个手指作为“濒危物种保护区”,先不咬,约定1周左右的时间。
如果孩子做到了,可以实现孩子的一个小愿望。
实在没做到,也不要去批评孩子,可以去表达遗憾,同时询问孩子是否还愿意再试试。
如果情况非常严重,不咬指甲会非常焦虑和难受,那就一定要及时看心理科了。
写在最后:
其实要想孩子改掉咬指甲的坏习惯,直接把孩子的手从嘴里拉出来是没用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陪伴,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打骂。
孩子咬手指甲的行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家长、孩子和专业人士共同努力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爱、耐心和坚持是孩子成功克服挑战的关键。
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