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不一定成长,复盘一定可以成长。
昨晚经历了自己看到没关窗户,以为公公婆婆故意没关。下来几次没有主动关窗,早上婆婆为这个事儿埋怨公公,说自己怕孩子冻着。
我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守着别人做了什么我一定遵守,别人不做即使是忘了我也不能表达、冲破那条线。
我无比遵守别人的那条线,却完全忽略自己的感受的线。即使冷我也尝试压抑自己、遵守别人。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我开始明白我为什么只能先满足别人(即使是孩子),再满足自己。我没有勇气破局,即便是表达自己没有行动。
以前对于遵守交通规则也困惑为什么大家会遵守?为什么大家可以自觉遵守?
我属于遵守外在的线的这种,而真正活的自在的人遵守的是自己内在的那根线。
我要活的自在,我要活的舒心我要从表达自己开始。
点赞自己的每一点成长:婆婆后续的叨叨批评不再认为是指责,可以接受那是婆婆的角度。
我的线如何行成复盘:我没按父母的线做,父母就会指责我或者说是说一些他们认为应该…做的话。
按父母说的线做,父母就会表扬,最后行成了外在的线。
这种线的行成会让人犯懒,凡事不深究不动脑,执行外在的线。
内在的线的行程可以行成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王阳明
行为——行动
行为是指人们一切有目的的活动,它是由一系列简单动作构成的,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动作的统称
行为改变的层次主要包括:知识的改变,态度的改变,个体行为的改变,群体行为的改变
1、知识的改变。知识的改变,一般比较容易做到,它可以通过读书、学习、听报告、个人进修或信息交流等途径来实现。个人知识结构的改变,可使人认识到改变行为的必要性
2、态度的改变。态度是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倾向,与人们的认识密不可分。态度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成分,并非理智所能随意驾驭。另外,态度的改变还常常受到各种人际关系的影响,因此,要比知识的改变更困难一些
3、个体行为的改变。人的行为不仅是由人的动机决定的,同时还包含着态度的意向成分。态度的意向成分决定着个人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倾向,对行为起着准备作用。态度和行为虽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但是态度对行为的影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行为的改变,还要受人们习惯的影响,而习惯是一种常年化的行为结果,它是构成一个人性格的重要成分。所以,行为的改变一般要更困难一些
4、群体行为的改变。相对个人行为的改变,群体行为的改变更加困难。因为群体本身就是一个强化单位,群体的意识、规范、道德、传统、风俗、习惯等等,制约着每个群体成员的行为。群体行为的改变,必须首先针对整个群体,而不是针对个人,这样,才能使每个群体成员在心理上减轻压力,使得群体行为的改变变得容易接受
相关的行为词语——行为习惯、行为礼仪、行为规范……
觉察的行为
说、做、听、思、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