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推荐坚持写财经·投资·理财
消费主义的大坑,正在剥夺你财务自由的希望

消费主义的大坑,正在剥夺你财务自由的希望

作者: 伊琴 | 来源:发表于2017-03-30 15:35 被阅读0次

                         消费主义的大坑,正在剥夺你财务自由的希望           

    很久很久以前,当我还是一个为高考而奋斗的中学生的时候,每个月的生活费才300块钱。早饭两块,午饭3-4块,晚饭3块,周末回家吃饭,运气好的话,每天还能剩下2-3块钱的零花买零食吃。那个时候,课间买点辣条或薯片,是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候。

    10年前,当我是一个在香港读书的大学生的时候,每个月的生活费大概是3000元。考虑到学校饭堂一碗面30块钱的物价,3000块钱并没有很充裕。可那个时候,是我人生最无忧无虑的时光之一。每天,都过的很充实很开心。

    而现在,我已经结婚,工作了几年,我和老公在帝都生活,虽然名下有全款房不用付房贷(这一点要感谢父母),但每月的信用卡消费动不动就过3万。可是,我们完全没有觉得很满足。每天,都觉得钱不够花。从毕业到现在的几年时间,我们只存下来100万,而这段时间的总收入,按理说应该在300万以上。

    这中间的200万,到底去哪儿了?

    答案是,这中间的200万,都贡献给了“消费主义”的标签。

                                                                          (一)

    “消费主义”是什么?

    是YSL的星辰口红,是Chanel的新款包包,是敞篷的跑车,是飘扬着音乐的咖啡馆? 是2000块一晚的酒店,还是飞机上的头等舱?是别人羡慕的目光,抑或是你自己需要填补的空虚?

    引用知乎上的一个高票回答,“什么是消费主义,首先第一,消费决定个人价值,你买什么样的东西,证明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消费者在做出购买选择时不仅仅在意其对商品的评价,还会在意因为做出这个购买选择,消费者本身会被别人如何评价。消费主义的第二个点,就是你在消费商品,其实往往消费的不是它的使用价值,而是它的象征意义。而消费主义的本质是什么?这不过就是商人想办法把他们生产的商品卖出去乃至卖高价的一个方式啊。”

    换言之,一旦你被贴上消费主义的标签,你就在将自己所购买的东西,和自己这个人等同起来了啊。你买了LV,就意味着,你在践行贵族的生活方式。至于你到底是不是贵族,这个,并不重要。

    LV 的 logo代表的是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

    你背上了新款的Prada,立马觉得自己不再是天天挤地铁,中午点外卖还要精打细算,在6环合租房子的女屌丝;你用上了Armani的粉底液,立马觉得自己不用天天受上司的气被同事排挤;你不经意掏出CPB的口红,随意把口红摆放在办公桌上,等着路过的同事惊呼,“这是我最想买的色号啊,听说专柜断货了,你在哪里买的”?这些,通通都让你自我感觉良好,让你觉得自己属于使用这些消费品的阶层,却忘记了,自己一个月工资单上,那可怜的几千块钱。却忘记了,自己的父母,仍然在省吃俭用攒给你买房的首付。

    可是,你用上那些本不属于你的好东西,并不能改变你所属的阶层啊。事实是,它只能让你离你现有的阶层,更远一点。

    你省吃俭用买了一瓶La Mer,在朋友圈里晒图的时候装作不经意地露出它的Logo,却发现,你的同事晒出了全套的La Prairie; 你攒了几个月的钱,买了一个Speedy经典款,却发现你的朋友早就不背LV了,已经开始配货买爱马仕了;你攒了半年的钱买了一个Chanel,天天背去上班,同事暗地里嘲笑你只有一个名牌包,还不知道真假;你好不容易攒钱买了辆宝马三,却不好意思告诉别人,你买的是最低配的版本,而你的朋友,已经开上了宝马M系。

    真正的阶层,是不可能靠一两瓶护肤品、一两个包包装出来的。

    这个世界的恶意,你越是去回避,反而越会欲盖弥彰。

    你费了老大力气买的那些东东,反而只能让别人看出,“哦,她只买得起这些”。

    更暴露了你的穷。

    有这个功夫,还不如优衣库,Zara,几百块钱的原创品牌包包来得自在。别人问起来,起码可以高冷地回答,“哦,我不爱好这些。”

                                                                         (二)

    消费主义不只是无法改变别人对你的阶层认知,更重要的是,它正在一点一点掏空你,尽早实现财务自由的希望。

    没有人不喜欢财务自由。财务自由意味着,你可以睡到自然醒;你也可以选择去做自己相对喜欢的工作;你看老板不顺眼和同事撕逼,你可以想都不用想地递交辞呈;如果太累了不开心了,你可以放任自己在家呆几个月,没事儿吃吃喝喝看看剧喝喝茶什么都不用想。这样的人生,想想就觉得好幸福啊。

    财务自由意味着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不再为金钱所累

    我们每个人都想要财务自由的人生。可是落实到实践上,没有几个人真的在为之努力。

    我有个长得还不错的同事,是我们公司的编外人员,月入大概不超过5K。这姑娘最大的爱好之一就是买买买。去一趟欧洲,护肤品可以买1w+;出国旅游一次要花20w,一年要出国旅行好几趟,从来不穷游都住当地最贵的酒店;节日会买各种Dior,Chanel的限量款包包。有一次我八卦地问她,你这样买买买需要花多少钱?她回答我说,她和她老公大概每年会花掉100万左右吧,而且俩人都是本地人,吃住都在家里。当然,钱90%以上都是她花掉的。

    而她老公在一家体制内的企业工作,年收入不会超过30w。剩下的钱哪儿来的?不用说你们也知道了。还好,她老公家底还算殷实,婆家给全款买房买车再赞助零花钱,所以买买买也不用太顾忌。

    说到这里突然有点嫉妒,觉得这种腐朽的资本主义生活也不错啊。

    言归正传。对于这类消费水准的姑娘来说,要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准,就必须有一个大前提:她和她老公的感情永远都很好,且婆家会一直有钱下去,且愿意一直给她花钱。至于财务自由?按照一年90万的消费水准,以4%的无风险利率粗略计算,大概需要2250万人民币。这还是没有考虑到通胀的影响。考虑到通胀水平2%的话,大概需要至少4500万人民币,才能实现财务自由。

    这个,以月入5K来说,真的是不太容易啊。

    还好这姑娘自带嫁的好的技能,不太需要操心经济上的事。至于财务上自由不自由,也许也不是她关心的事儿。但是,另外一些姑娘,就没那么幸运了。

    我有另一个同事,人生爱好之一就是买各种各样的名牌包包。包包从爱马仕到Chanel, Dior,基本上不重样。后来,有一次我路过她的座位,听她和其他同事议论,“北京的房子太贵了,实在是买不起”。

    听到这句我不由得吐血了,姐姐,你那些名牌包和鞋子加起来,都可以在北京付个小户型的首付了啊?

    拥有一柜子的爱马仕,Dior,Chanel,以及Jimmi Choo,RV的鞋子,却没有房子,没有任何除了工作以外的被动收入,大家会因此羡慕你吗?会觉得你过得特别好吗?

    算上买一线名牌包包和贵妇牌护肤品的爱好,再加上每年一两次出国游,偶尔做做Spa去去美容院,一个普通女生,一年的开支至少要达到50万上下才能勉强应付。我们公司算是一毕业待遇就比较好的,应届生大概能拿到15万上下,工作几年可以达到25万。那么,25万收入减去50万的开销,答案是多少?不够的那部分,是谁在为你买单?一年50万的开销,算上2%的通胀,以4%的无风险利率计算,保守估计实现财务自由需要2500万上下。每年25万的收入,就算不吃不喝,也需要100年才可以攒到。而事实是,一分钱都不可能攒下来,甚至有可能负债。

    我那个同事说实话,并不是太喜欢自己的工作。每天早上来上班的时候,都是铁青着脸,动不动把名牌包摔在办公桌上。上班时间有一大半都在玩手机。显而易见,这份工作并不是她的兴趣,只是谋生之计。

    可是,为了应付自己看来“正常”的消费水准,她仍然每天来上班,就算再不喜欢,也从来没有想过换工作(和我们公司差不多性价比的工作不太好找)。有一次,她和我说,一旦辞职,自己马上就没有钱还信用卡了。至于财务自由,那是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现在,她只能指望嫁一个有钱的老公,来继续买买买的生活了。

    财务自由的一个陷阱在于,每个人财务自由所需要的钱,有着天壤之别。

    每月所需的开销越大,实现财务自由所需要的钱就越多,

    而攒下财务自由所需要的钱,反而会变得越来越难。

    一个陷于消费主义标签的女性,只能靠光鲜的表面赢得别人一时的羡慕,而内在的财务状况,却如同烂心的大苹果。要维持现有的消费水准,要么期待婆家或娘家的接济,要么指望老公上进多金且一辈子不变心,要么自己拼命努力工作,即使工作再累再不喜欢也只能咬牙坚持。而财务自由的梦想,随着消费欲望的水涨船高,只会越来越远。到时候,只能留下一柜子的名牌,住在租来的房子里,发愁下一个月的信用卡债务。

    当然,如果购买这些贵价物品可以让你自我感觉更良好,让你更加拼命努力发奋工作,通过自我提升实现收入上的三级跳,那么请当我什么都没说;如果你的工作需要,必须买点奢侈品充门面(这样的工作还是挺少的),也请当我什么都没说。如果消费主义不能让你在自我价值上有更大的提升,只能耗尽你的青春,让你在不喜欢的岗位上、不喜欢的人上蹉跎时间,那么我建议你,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财务状况,看看究竟什么是“你想要”的,什么是“你需要”的。

    认清自己到底想不想要财务自由,然后为之而努力,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事情。

    需要极大的耐心、毅力,和不在乎别人的眼光。

    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努力,和积累。

    这条路太难,所以太多人选择及时行乐,我完全可以理解。

                                                                       (三)

    当然,肯定会有人说我管太宽。别人爱怎么挣钱,爱怎么花钱,都是别人自己的事。掏空家底买名牌,那也是自己的选择。那么,我就来说说自己的故事吧。我自己在争取财务自由的路上,碰巧做对过一些事情,也做错了很多事情。在这里,就当做个总结吧。

    2012年,我和我父母老公结婚的时候,我父母打算给我七位数的现金,这样我结婚后的生活不会太缺钱(这里大家就不要纠结是不是富二代的问题了,我算是小城市的中上产家庭出身,但放到大城市比较,只能算勉强中产)。考虑了一下钱留在手上,我肯定会不知不觉花掉,再加上担心北京的房价接着上涨,我让父母把打算给我的现金,用来在北京全款买了一套100多平的房子。现在看来,这是一个比较正确的决定。房子的价格在短短五年时间翻了三倍。

    那时候我老公手里也有一套小户型的房子。我老公家没有什么现金,房子的首付,是我老公毕业后外派了几年,吃住都在国外,所得的一年几十万的净收入攒下来的。我老公购房的时候比我早几年(他比我年长几岁),房价还没现在这么疯狂,总价还比较低。现在回头来看,这真是一步非常正确的棋,如果晚一点的话,我老公可能就再没有在北京买房的机会了。后来,我老公工作了几年后,还清了这套房子的房贷。

    到了2014年的时候,我们手上有两套房,房贷基本还清,并且有了大几十万的积蓄。那时候我俩本能地觉得留这么多现金在手上不好,就打算再买一套房子。可是北京限购没法再买,怎么办呢?我们只好去看商住两用房。这个时候我俩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就是嫌弃商住两用房户型、位置不好,加上总价动辄200万,现在的积蓄付完首付后,会背上100多万的债务。100多万的债务,意味着每月差不多要还1万多吧。以当时我们的收入,这笔钱其实是还的起的,只是因为我老公的工作不太稳定,我一人之力还不起房贷,所以有点压力。这个时候我们犯了第二个错误,就是觉得:干嘛要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把自己搞的压力那么大,去买一套自己看不上的房子?现在回头看,有些事情只要做了,在压力之下,就一定能想到解决办法。瞻前顾后,才会让自己将来更被动。

    遗憾的是,我们放弃了在北京贷款买商住两用房的计划,在老家全款买了一套200多平的复式楼。后来证明,如果只考虑投资价值的话,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到了2017年的时候,之前我们看不上的那套商住两用房,价格涨了2-3倍,而老家的房子,价格纹丝未动。此外,2014年,我和我老公都看好当时的股市,但是,我们都没有投资股市。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我们花钱太厉害了。在老家买完房子后,积蓄基本花光了。虽然我们每月加起来仍然有好几万的收入,但是随着收入的上涨,一个月的开销,也经常高达三四万人民币。加上老家的房子装修,又需要花一大笔钱(后来证明装修房子也是个错误的决定)。所以,尽管现金流还算充沛,我们仍然没多少钱投资股市,眼睁睁看着牛市的火车呼啸而过。

    如今回头来看,不论是当时没有买北京的两用房,还是没有抓住股市的机会,都和我们俩花钱太厉害有关。如果我们每月的开销不是高达3万以上,那么就不会觉得再买一套房还贷有压力,也多少会有些闲钱投资股市。这一来二去,我们差不多损失了三四百万。

    那么,我们当时在有房的情况下,为什么消费那么高呢?

    首先一点就是,我俩太懒了,很少在家做饭,我们吃饭基本都是外食。我老公虽然不算富养大的,但花钱总是特别大方,所以我俩一个月在外面吃饭就要花掉1万左右,有时候甚至还有多的。

    此外,我俩出行都打专车(平均一天一百),我自己买买化妆品、包包(都是名牌吧,每年在这方面要消费几万),家里会请阿姨打扫,衣食住行都比较精细,再加上人情往来方面,我俩又是格外大方的那种人,经常有各路人马找我们借钱(最后虽然都还钱了,但机会成本都白白损失掉了),所以加起来,我们经常在感觉“这个月挺节约的”情况下,花掉了3万左右。

    现在回头看,这些钱完全没有必要啊。我下班早,完全可以每天自己做饭和打扫房间。我也不是什么下班还要加班充电的刻苦人士,闲下来的时间,做做家务锻炼身体,总好过刷淘宝微博啊。至于在衣服、化妆品、包包上花的那些钱,当时觉得很有必要,现在看来,完全是瞎浪费钱。无非是看着“大家都有,我也要有”罢了,真真是有点傻啊。

    如果我俩在当时,能把每月的生活费控制在一万以内,就不会感觉到买房有压力了,也会有勇气投资当时的股市。有的时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些事情的成败,往往是由一点点的蝴蝶效应决定的啊。

                                                                           (四)

    所以现在我们总结之前的得失,得出来的结论就是:

    钱应该想办法买增值品和保值品,而不是消耗品,包括奢侈消费、装修、不增值不产生租金收入的房子。

    最好是投资既能增值保值,又能产生被动收入的产品。

    比如靠谱的理财产品,比如中心城市、省会城市或旅游城市的房子或者门面。在房地产投资方面,我个人认为,买的起中心城市就不要买二三线城市的房子,买的起中心地段就不要买郊区的房子,能买小房子/门面就不买大房子(小房子更保值、更容易转手、租售比更高),是比较稳妥的投资策略。此外,除了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外,一些具有某种程度稀缺性的旅游城市也可以考虑投资。

    而花掉的钱,为虚荣而买单的那部分,是最没有必要的。因为我确实买过一些名牌,所以觉得自己有资格说两句。就包包而言,我觉得一线品牌,和二三线品牌,甚至淘宝的原创品牌包包,质量上差距并不大。就算质量差距很大,LV一个可以用十年,我对新的包包的热情一般也只能维持三个月啊。衣服鞋子方面可以买些稍微好的,但超过四位数我觉得也没啥必要,而且也不必经常买。多买经典款,好好搭配就可以了。化妆品方面,我用过从几十块钱到几千块钱的各种产品,因为我本身皮肤就还可以,所以感觉用起来都差不多。这一点见仁见智吧,但起码对于我来说是这样的。

    而外食,也是十分不值得的。看起来自己的生活质量很高,每天下各种馆子,实际上不知道吃了多少地沟油。而且我老公由于外食太多,还有点轻度的脂肪肝,而我,悲剧的是,毕业以后体重涨了十斤。这些,不能不说是天天在外吃饭的功劳。

    所以,人类其实是一种不需要活得那么精细的动物。每天山珍海味,锦衣玉食,光吃不动,看起来过得特别好,实际上,很快就有各种毛病找上你。还不如自己在家做做清粥小菜,打扫打扫卫生,既能省钱又健康,何乐而不为呢?

    而省下的那部分钱,我觉得只有两个方向是值得投资的:

    第一、是自我增值。比如学习进修之类。

    第二、是投资在财务自由上。比如购买能够产生被动收益的资产,或者投资股票、基金。

    所以我现在和我老公达成了协议,赚的钱,除了必要的生活开销,和一部分必要社交类、自我增值类投资,其他尽量节约下来,买一些能产生被动收入,回报率相对比较高的资产。开销方面,我们俩人尽量控制在每月1万以内。至于房子,我们将来会考虑出掉一套换成门面,这样既可以保值,也能产生更高的租售比,家庭现金流上的压力也会小很多。

    严格控制开销的另一个好处是,我发现自己实现财务自由所需要的钱,变得少多了。以前我一个月花一两万,以月开销两万计算,实现财务自由,按照4%的无风险利率和2%的通胀计算,实际利率2%,大概需要1200万。决定控制开销了以后,我尝试着砍掉所有不必要的开支,坚决避免买东西浪费不用,不再参加无效社交,尽量多在家读书学习,尽量在家做饭,娱乐项目改成逛公园锻炼身体,发现一个月5000的预算都会经常有剩余(这还是在帝都的开销,小城市会更低)。以每月5000元计算,我个人实现财务自由所需要的钱,变成了300万。由于资产的增值,只要我卖掉北京的房子换一个城市定居,或者卖掉大房子换一套小房子,就可以实现财务自由。当然,这不意味着我将来会放弃工作天天混吃等死,只是在选择工作种类、工作时间、居住地点的时候,将拥有比以前更大的自由度。

    总而言之,随着年龄渐长,日渐成熟,我日益觉得:

    我们消费的东西,并不等同于我们自己的价值。

    消费主义,只是商家给我们挖的大坑而已。

    一个人的衣食住行,远远不需要花那么多钱。而商家利用我们的虚荣心和攀比心,让我们多花了很多,很多钱,在不必要的事物上。

    那些眼花缭乱的营销,无非是想掏空大家的积蓄,让每个人被卖了还帮忙数钱。

    而这些被过度消费掏空的钱,本来是有希望为我们在一个城市落地扎根、并最终获得财务自由而服务的。

    如果有钱,与其购买奢侈品,不如拿来购买自由吧。

    毕竟,自由才是最贵的奢侈品,不是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消费主义的大坑,正在剥夺你财务自由的希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sfp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