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段时间,我经历了大约一个月的发脾气期,火苗对准澄儿。
比如:
刷牙时,他一会儿紧闭嘴巴,一会儿咬牙刷,不肯好好配合;
外出回来洗手,他东躲西藏,扭扭捏捏,浑身像软面条似的只想从我的拉扯中逃走;
他还是爱把玩具往嘴里塞,某天一回头,他正抓着拖鞋往嘴里送;
……
护牙洗手讲卫生,这些道理我天天和他重复,可他总是满口答应,却恶习依旧。
有几次我气急,照着他的屁股就是几巴掌……孩子哭我更急,明明承诺不打骂孩子,可临了我还是屡屡犯戒……
那份急里,有气,有愧,脑海里如千军过境,万马奔腾,真不知该如何释放才好。
养儿32个月,那是我发脾气最没有节制的一段。
可是,孩子的行为并没有因我的打骂而改善。
几次施暴后,我声一高,澄儿就语露哭腔,刷牙洗手时,他虽勉强配合,却泪眼汪汪,呜呜噎噎,让我怀疑自己是否配当妈。
后来,我再气急时,就干脆躲进卧室,门被摔上后,仿佛换了天地。
或看会视频,或躺下休息会儿,直到气消了才允许澄儿进来。
事后,我给孩子解释,妈妈发脾气时,是因为身体里有一头情绪怪兽冲出来了;那时,我需要单独待会儿,不然,会咬到你。
他真的听进去了,有几次我火大时,他小声嘟囔:妈妈的怪兽出来了。
当我恢复平静,从卧室走出来时,他总是很高兴地过来和我拥抱:怪兽消失了,妈妈又好了!
的确,澄儿很懂事。
2.
尽管有了觉察和应对,我依然很容易被琐事惹火。
要出门了,数次提醒,他仍然自顾自玩着,左右不肯换衣服出门;
拉了粑粑,却一味拖着,磨磨蹭蹭不肯配合清洗;
不收拾玩具,铺的满地都是;
……
我不知道为什么,那时候我总是一眼就看到孩子的缺点,真的,那么多,有那么多行为要调整。
我真是白读了那些本育儿书……
为免窝在家里我的情绪失控,我开始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公园、地铁、游乐场……极尽可能带澄儿到室外活动。
出了门,天大地大的,大家都开心。
这样的策略虽只是缓兵之计,却让我们的日子轻松了许多。
3.
说来也是偶然,没多久,真正的转机就悄悄地来了。
某天早饭后,我收拾家务完毕,转身看到阳光洒满阳台。
今天没户外计划,也不需要去菜场,真是个悠闲的好日子。
彼时,澄儿正猫在客厅读书,我唤他一起到阳台观察。
“观察”是我们常做的一件事,就是俩人坐在阳台往外看,观察外面的一切——汽车、人、景物、猫狗等,观察他们的状态,推测他们的动态变化。
那位奶奶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她左手拎的是什么?她要去哪里?
那只猫在做什么?它是不是饿了?它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
……
一问一答,既锻炼孩子观察力和表达力,也打发日常。
算起来我们有日子没观察了。
许是那天天晴日暖,许是我们旧把戏重温,格外亲切。
总之,那天我把澄儿拥在膝头,轻轻摩挲,说话时口中像含着一团羊毛,轻声慢语,温柔舒服,连我自己都感觉到了自己的温柔。
而澄儿,他的反应几乎和我一样,伶俐乖巧,同平时和我“唱反调”的状态判若两人……
我们都很享受那种状态,一问一答地,亲亲昵昵地“观察”了一整个上午。
后来,我去做午饭,他也心满意足地玩耍去了。
那之后,我心里总惦记着那天的状态,没有评判,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他——我的孩子。
我想起他出生的样子,想起我对他读过的诗,唱过的歌,想起他第一次拥抱我、喊“妈妈”……我爱他,无论他是不是个乖孩子。
我终于彻底清醒下来……
4.
有了那天的参照和觉醒后,我的耐心好多了。
随之而来的,是我面对孩子的“不乖”时,更愿意动脑筋想办法,而非一味批评说教。
我更容易看到孩子的闪光点,抓住并且放大,给他正面回应。
孩子,似乎也变了,同样的事,他的配合度比之前高多了。
我真的很诧异这样的改变。
我也越来越明白,育儿路上,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才是斩妖除魔的最大利器;弃了它,所有的管教都是野蛮行凶。
还好,我寻回了初心,也寻回了我当妈的资格和尊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