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传统文化爱好者
传统文化交流群关于“受”“想”和“行”的讨论(2017.11.1

传统文化交流群关于“受”“想”和“行”的讨论(2017.11.1

作者: 一苇西度 | 来源:发表于2017-11-18 19:48 被阅读23次
    一呼一吸一清静:
    整理资料是很辛苦的。里面的内容,我读过了。我说说我的看法:“受、想”与“行”关系紧密,不过并不在“行”里面。“行”主要是“思”,还有除了“受、想”之外的很多心所法,也有全部的心不相应行法。
    蘭心:
    受和想不是心行吗?如果是就在行里面呀。
    一呼一吸一清静:
    受和想,都属于心所有法(即心所)。行,并不包括受和想。
    蘭心:
    心所法中除了“思”都属于行蕴。
    一呼一吸一清静:
    是要除去“受想” 。不然,五蕴就不是五蕴了,就成“色、行、识”三蕴了。蕴,涵盖了两个部分。一个是全部的心不相应行法,另一个是除去“受、想”的那些心所有法。
    蘭心:
    受想也是行,相應行的範圍,屬於心所。因為受想作用大,所以別立出來,行的範圍廣,相應行含心所法,不相應行講心心所色法差別。
    一呼一吸一清静:
    “行”的范围,的确很广。不过说“受想”另立,还是有些勉强。如果另立,那又何必称“五蕴”呢?直接说“三蕴”企不更简洁?这个问题,可以再查查资料以验证。
    蘭心:
    可以看俱舍論,有詳細論述。
    一呼一吸一清净:
    嗯嗯,再看。我以前看资料,就“三法印 ”各法师的讲法都会有不同。
    蘭心:
    層面不同吧。
    一呼一吸一清净:
    我查了查,在莆田广化寺出版的台湾杨白衣居士写的《俱舍要义》里,行蕴的的确确是不包涵受、想的。陈兵先生编写的《简明佛学辞典》里,也是同样的说法。
    蘭心:
    我是说俱舍论的原文。
    一呼一吸一清净:
    《俱舍论》,我得想法找找。
    蘭心:
    我还专门问了师父,师父说之前早有讨论,不做争论。
    一呼一吸一清净:
    不读原文,从佛理上看,“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受想”也不应该属于“行”。五蕴是佛教三科之一,五蕴是基础,不会是那样划分的。这是我的个人看法。
    蘭心:
    嗯,好的。我理解你的观点。
    天驹:
    《俱舍论》属于小乘部,大乘佛教的特质是禅,教外别传,以心印心,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诸位切勿舍大取小,执著于名相文字,如同苍蝇钻玻璃窗,无有是处。
    蘭心:
    哈哈,是說修大乘就不學小乘嗎?法華經佛陀講了究竟只是一乘,分大小只是方便世人理解之法。另外大乘佛教的特質是禪,如何理解?大乘佛教派别包括中观派、瑜伽行派等众多教派 ,或以修持行为为差别形成的宗派,如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三论宗等;禪宗只是其中一個宗派。
    天驹:
    小乘佛教经典与大乘佛法几乎是同时传入中国的,后来许多宗派都湮灭无闻,到唐代,禅宗一枝独秀,流遍四海,宋以后禅净二宗合流,现代社会修禅的人很多,不是说小乘大乘谁胜谁劣,它是漫长历史中人们自然选择的结果。我阅过藏,修过南传佛法,密宗也修过,诸法平等无有高下之分,但是论实证还是偏向修禅。禅修确实很适合中国人,只因没有大师了,宣传又不够,许多人对禅不了解。这种状况,很令人郁闷。
    一呼一吸一清静:
    念“阿弥陀佛”的人不少。
    天驹:
    修净土的人很多,修禅的也不少,禅净双修的也很多,各人的根机因缘不同,适合的法门也不一样,八万四干法门都是对机说法。
    一呼一吸一清静:
    的确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统文化交流群关于“受”“想”和“行”的讨论(2017.11.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shy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