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家谱编修指南@答问
中国家谱概述13--风俗礼仪

中国家谱概述13--风俗礼仪

作者: 柳育龙 | 来源:发表于2018-08-22 21:24 被阅读0次

    在家谱中,风俗礼仪一般都单独立卷,但名称不一:风俗、家礼、婚丧习俗、祭典、家礼仪节等等,系家谱重要组成部分。

    《(安徽歙县)桂溪项氏族谱》(嘉庆十六年)在"风俗"卷中专门论述了"辑谱而及风俗"的重要性:"五方风气不齐,以相习而成俗,乡井既殊,风俗亦别。新安为文公之阙里,大率安于礼教......然气习相效,亦有与时移易者。辑谱而及风俗,要使聚族于斯者,幸生秉礼之邦,沐浴时雍之化,仰承启佑之隆,咸思磨濯,勉为善良,则风行俗美,反朴还淳,而太史陈风必有以副輶轩之采矣!"

    风俗礼仪的内容非常广泛,许嘉璐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礼俗辞典》分为十七大类:服饰、饮食、居住、行路、交往、婚姻、丧葬、祭祀、宗族宗法、姓名字号、节日、军事、区划、职官、刑法、教育、科举。在家谱的风俗礼仪中,最重要的是四礼,即冠、婚、丧、祭礼。南宋以后,各家谱中的四礼大多按朱熹在《家礼》中的设计而作出相应规定。下面以《(安徽黟县)古黟环山余氏宗谱》(民国6年)"家礼仪节"为例简介。

    首先是冠礼。古代男子成年后要举行加冠之礼,男子十五至二十皆可进行冠礼仪式。冠礼在祠堂举行,一般由受冠者父亲或兄长主持,礼仪较繁琐,主要有:

    1.前三日要确定宾者,即选择朋友宗族之贤而有礼者一人,为负责给受冠者加冠的宾客。

    2.挽髻。着纚。加冠当天,主人以下按序立于祠堂,迎宾者入祠堂,冠者跪坐在为他设置的席位上,为其梳头,把头发挽成发髻盘到头顶上,再用纚,即一块长二尺二寸、宽六寸的黑帛将发髻包住,然后可以加冠。

    3.加冠。宾者先向受冠者致词:"吉月令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维祺,以介景福。"意思是说,在今天吉庆的日子里,为你加冠,从今以后,要去掉小孩脾气,按成人规矩办事,祝你健康长寿,洪福无量。为其加布冠,一般是用黑麻布制作的冠巾,并用笄(簪子)把发髻冠巾固定下来。宾者再为受冠者加帽子,服皂衫、革带,系鞋。宾者三为受冠者加幞头、公服、革带、纳靴、执笏等。

    4.取字。宾者先向受冠者致一番祝词,然后宣布给他取的字,意味着从此成为受人尊敬的成人。今后除自称或父、老师可以称其名外,任何人不能直呼其名,只能以字相称。

    5.拜见尊长。取字后,冠者拜告祠堂列祖列宗,然后拜见父母及亲属长辈,再出见于乡先生及父之执友。表明受冠者已经成人,取得社会各方面的承认。

    其次是婚礼。凡男子年十六至三十、女子十四至二十,均可成婚。必先使媒人往来通言,俟女方同意后,即纳彩,由男方派人送礼至女方,正式提出缔结婚姻的请求。获女方同意后,男方进一步送聘礼至女方,称纳币。然后选定吉日亲迎,这是婚礼中最重要的仪式。前一日由女方派人到夫婿家铺房。亲迎日,先由主人告于祠堂,遂命其子前往迎亲,夫婿乘马出至女家,女方主人告于祠堂,对其女一一嘱咐,申以父母之命,并整冠帔和裙衫,奉女出登车,婿乘马妇坐车,至男方家,导妇以入。夫妻向天地、父母跪拜,并相互交拜,就坐饮食,行合卺礼。卺,就是瓢,将一个卺瓜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用来饮酒,共饮三次,称合卺,酒味苦,象征夫妻要合二为一,且要同甘共苦。是日同时宴请宾客。第二日早晨,新妇见公婆及诸尊长。第三日,主人引新妇见于祠堂,表明新妇已成为男家正式成员。第四日,夫婿往见女方父母及诸亲戚。至此,婚礼仪式遂告完成。

    再次为丧礼。人到病危时,将其迁居正寝。绝气后,要为其招魂,称"复"。行"复"礼时,由一人持死者衣服登上屋顶,面向北方呼喊死者名字,连喊三次,然后把死者衣服卷起来覆盖到死者尸体上,意思是生者不忍亲属死去,希望死者灵魂重新回到身体上来。

    丧礼一般由长子任丧主,无则长孙承重。

    死者去世当日,要为死者沐浴,包括洗身、洗头、修胡须、梳头发、剪指甲等。迁尸于袭床上,设灵奠。灵前设铭旌,系放在灵前的旗幡,上面写着死者身份和姓名,用竹竿撑起来。家属、挚友、亲戚等在灵前大哭。当晚孝子寝尸旁。

    第二日小敛,将死者抬在衾上,穿上寿衣,用衾裹好捆紧。

    第三日大敛,将死者放入棺内,孝子和亲属最后瞻遗容,放声大哭,以示诀别。待棺上盖,将铭旌置棺盖上。在灵柩前举行祭奠礼。

    第四日,五服内之亲戚,按亲疏关系穿上不同的丧服,称成服。

    大敛后直到下葬前,整个停柩待葬期间,每天早晚都在殡所祭奠死者一次,"朝夕奠"、"朝夕哭"。宾客前来吊唁,主人要陪着哭。

    三月送葬。下葬日,奉魂焚香,将灵柩装上灵车。出殡队伍,由丧主领头,边哭边行。灵柩到达墓地,用绳索牵引平稳地放入事先挖好的墓穴,并将铭旌放在柩上,各种随葬品放在柩的两旁,柩上覆以棺衣,最后用土掩埋,筑土成坟。"坟高四尺,立小石碑于其前,亦高四尺。"下葬时,主人放声大哭,以示与灵柩最后告别。

    下葬以后,还要进行一系列祭祀活动。主要有:

    虞祭。虞是安的意思,虞祭的目的是使死者的灵魂得到安定。虞祭时要为死者正式设立神主,用桑木制作,上面写明死者的官爵名讳,并奉神主入置于灵座。虞祭共三次:"虞祭"、"遇柔日再虞"、"遇刚日三虞"。

    卒哭。"三虞后遇刚日卒哭",即在最后一次虞祭后逢单日举行,卒哭就是终止无时之哭,适当节哀。

    祔祭。祔是连属的意思,附祭就是举行仪式将神主从灵座放到祠堂宗庙里,以便同祖先一同受祭。

    从死后三月下葬,到三次虞祭,到卒哭,正好是一百天。整个丧礼才算告终。

    在上述丧礼中,有死者亲戚居丧期间穿丧服的要求。依据生者和死者的亲疏关系,哀悼期间丧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服别,故称"五服"。斩衰是五服中最重的一种,斩为不缝边,衰为孝服的上衣,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作,斩断处外露,表示悲痛已极不加修饰。下身用一段粗麻像围围裙那样围住,称为裳。脚穿草鞋,手执用竹子做的孝杖,俗称哭丧棒。子为父,父为长子,妻妾为夫,未嫁女为父,皆服斩衰。斩衰的服期号称三年,实际上是二十七个月。

    齐衰是仅次于斩衰的丧服,也用粗麻布制作,齐为缝缉之意,即衣边要缝齐,所以叫齐衰。齐衰又按居丧期分为四等。第一等齐衰三年,是父卒为母、母为长子的丧服。

    第二等是齐衰杖期,服期是一周年,杖指执杖,这是父在为母、夫为妻的丧服。第三等是齐衰不杖期,服期也是一年,但不执杖,这是男子为伯叔父母、兄弟、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女子为娘家父母,媳妇为公婆,孙子孙女为祖父母的丧服。第四等是齐衰三月,是为曾祖父母、高祖父母的丧服。

    大功又次于齐衰,用熟麻布制作,因为这种布经过加工,所以称为"功",男子为出嫁的姐妹和姑母、堂兄弟和未出嫁的堂姐妹,女子为丈夫的祖父母、伯叔父母、娘家兄弟,公婆为嫡子之妻,都服大功。服期九个月。

    小功又次于大功,也用熟麻布制作,但做工更加精细。男子为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堂姐妹、外祖父母,女子为丈夫的姑母和姊妹,为兄弟媳妇,都服小功。服期五个月。

    缌麻是五服中最轻的一种,用精细的熟麻布制作,叫它缌麻,是因为它缕细如丝。男子为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外孙、外甥、女婿、岳父母、舅父等都服缌麻。服期三个月。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丧服制度反映了重男轻女的观念,妻为夫要服斩衰三年,而夫为妻只服齐衰一年。也反映了嫡庶的严格区别,庶子为嫡母服斩衰,而嫡子不为庶母服丧;嫡长子死了,父亲要为他服斩衰三年,等到父亲死时要由嫡长孙承重。它还体现了血统亲疏的等级,因此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之外为疏,即通常所说,出了五服,只有同姓的关系,等等。总之,丧服制度与封建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参见赵丕杰著:《中国古代礼俗》,语文出版社,1996年版)

    第四为祭礼。古人非常看重祭祀,祭祀范围很广,礼仪非常繁杂。家族祭礼一般在祠堂内举行,仪式主要有:

    1.定祭主。一般由"宗主主祭,礼之常也"。"若宗主年幼......择五十以上行谊无过、精力强健、仪娴习者一人辅之"。

    2.斋戒。前三日即斋戒,不吃荤,不听音乐,夫妻不同房等,使安定心态。

    3.前一日设位陈器。设香案于祠堂正中,桌上陈酒盏、受胙盘、香炉等物。

    4.序立。祭日清晨,主祭者、执事者、与祭者,就位,分有尊卑,立有定位,以昭穆之行分先后,以各行之年齿分左右,按序而立。

    5.迎神。请始祖神主和高、曾、祖、父四代神主至香案,奉主就位。6.上香。在香案香炉上香三次。

    7.酹酒。注酒于香案酒盏。

    8.进毛血等。先向香案进毛血,进腥血,再进熟肉,然后进饭食等。9.读祝文。由祭主读祝文,与祭族众皆下跪。

    10.进献。行分献礼、亚献礼、终献礼,向香案两旁附位逐位注酒于盏,并进肸、进炙肉等。

    11.饮福受胙。与祭者按户按人分胙肉(祭肉),回去各自享用。至此,祭礼即告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家谱概述13--风俗礼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sku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