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犹太人在孩子开始有意识地认识事物时,会在干净的书上涂上蜂蜜,让孩子去触摸甚至舔舐——一周岁以内的孩子处于口腔期,看见什么都要放到嘴里用舌头认识一下的——这样,是告诉孩子:知识是甜的。
咱们国家现行的教育,真正的“上学”,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幼儿园,跳跳唱唱比较多,三餐之外还有加点,在幼儿心中,那就是一个有规矩的游乐场。但是,到了小学,有了学习任务,有了上课的“坐端正”,有了课间操的“动作规范”,课间时间变短,课堂时间变长,孩子,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学生”了。
每年的九月份,小学一年级的家长都要被孩子每天放学后的“为什么”淹没:
“妈妈,为什么一节课那么长,我都有点憋不住尿了。”“宝宝现在是小学生了,一节课就是四十分钟,这是国家规定的。”明天,少让他喝点水。
“妈妈,为什么晚上还要写作业?”“宝宝是小学生了呀,学生可不都得写作业嘛。”还是辅导他尽快把作业做完吧。
“妈妈,老师给我们调位置了,而且,老师说不准家长给老师打电话说换位置。”也不知道是光把宝宝的位置调开了,还是整体调整,宝宝是个男孩,淘气包一个,只怕是他淘得让老师不耐烦了,老师把他放到旮旯里了。但是,还不能问老师。“宝宝,是你一个人调位置了,还是大家都调了?”“大家都调换了。”哦,还好,还好。
“妈妈,老师让交报纸费,六十块钱。妈妈,报纸是什么?我看得懂吗?”“报纸是帮助你学习用的,你有的地方看不懂,妈妈可以帮你读呀。”
“妈妈,为什么学校的老师都那么凶?”“怎么了?宝宝。”“老师总是绷着脸,从来不笑。”妈妈怎么知道老师心里有什么事,也许小学老师比幼儿园老师压力大吧?
“妈妈,是不是人人都得有礼貌?”“是呀,宝宝。”“可是,为什么放学了我对老师说‘老师再见’,老师却用手推着我说‘去去去’?”唉,妈妈就是再能转弯,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孩子的这个问题。“可能是老师有事,没听见。”“妈妈,我觉得老师即使不想对我说‘再见’,她不回答也都可以,她点一下头也可以,可是,她不应该对我说‘去去去’,我觉得老师没有礼貌。”谁说小孩子就是懵懂无知的,宝宝的这番分析逻辑性多强呀。
孩子对学校的感情,对班集体的感情,大多来源于对老师的感情。如果老师是笑眯眯的,老师是可亲的,是温暖的,渊博的,孩子会把学校当成一个向往的地方,他每天会心情雀跃地去上学。
但如果老师是绷着脸的,冷冰冰的,颐指气使的,那么,孩子会误认为学校也是这个性格的,这是个多么让人生畏的地方呀。
比高标准的教室、漂亮的草木、洁净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老师传达给孩子的那份感觉,那份温暖或者相反的触感。
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所以,软件永远比硬件来的重要。
老师,您才是学校的名片。老师,请你一定用你的眼神你的身段你的语气,而不是仅仅用你课堂上的教案,告诉孩子:知识是甜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