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偶兴致,翻出张爱玲的个人资料,阅到她与胡兰成恋情那段,不知道为什么,脑海里就蹦出“红颜薄命”四个字。
说实在的,对张爱玲,我非常钦佩她的才情,她的《金锁记》,深沉哀怨,凄美婉转,对文字的驾奴,简直到了至臻的境界。我也唏嘘她的个人经历,出身名门,书香世家,父母却早早离异,从小忍受继母的挑剔和挑唆,还要忍受父亲的堕落和乖张,所以她后来性格谨小,冷漠和孤僻,可能也是源于这么个家庭成长环境。但同时,她的生母又极新潮,并接受了西洋文化的熏陶,对一双儿女却也是不很顾及,这又使她看到了人性中自私、淡漠、庸俗的一面,加深了她性格的乖僻,也造就了她后来的行径悖于世俗,不妥协。所以她后来会与胡兰成,一个几乎可以做她父亲,又有家室,毫无道德底线和责任感,且还是汉奸的人发生那么一段不管不顾,坚贞不渝,惊世骇俗的爱情,也不足为奇。

但是,这段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将只是昙花一现,最终要落个苍凉的谢幕。也许张爱玲自己也预料到了,这只不过是她华丽袍子上的一只虱子,所以她想抱着及时行乐的思想,爱得那么投入,那么忘我,那么卑微,低到尘埃里开花。可是,她毕竟不是胡兰成,不能朝三暮四,不能心里同时放几个男人,所以最终她还是受伤了,独自萎谢。爱情没有了,她做不到淡然漠然,全身而退,毫发无损。她的才情,也随着她的爱情远逝了……
由此,我想到林徽因,与她差不多同时代的一代才女,她在遭遇同样有家室的徐志摩的爱情时,选择的是逃离。我不知道他人对林徽因这样做是怎么评价的,我个人观点,赞赏。芳龄少女,情窦初开,漂泊异乡,孤独无依,正巧出现这么一个才华横溢,风华正茂,与自己同样富有才学诗情的有志青年,难保不生出这么一段缠绵悱恻凄婉美丽的爱情。但是,林徽因不愧为林徽因,能断然叫停。那么唯美,那么甜蜜,那么浪漫,还是她一个少女的初恋,她心里会不痛,她心里会没有不舍?……,但是回国后,她做到了风平浪静,按部就班地继续自己的生活。

她对徐志摩是爱的,爱得那么纯情,那么投入,那么炽热,所以多年以后她还会想起与徐志摩相遇的美丽,与徐志摩相处的甜蜜;但同时她对徐志摩又是愧疚的,是她先退出了,更愧疚的是对徐志摩当时的夫人,陪读的张幼仪,一个端庄贤淑,秀外慧中的女子。她当时还怀孕在身。也许是不堪承受这份罪孽,也许是判定徐志摩是只能相谈不能相守,所以她退缩了。而张幼仪最后也还是一个人独自产子,独自面对全然陌生语言不通的异国他乡。所以林徽因走时最后想见的人是张幼仪。
相较张爱玲,林徽因红颜但不薄命。无论爱得多深,多久,林徽因心中始终都有一把理智的尺,能及时扭转爱情的方向,不迷失自己,不依赖他人,经济,情感。保持独立,即使再痛,再不舍,也及时地抽身于事外,专注于自己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林徽因做到了,所以有了她后来事业,爱情的双丰收。但又确实是我们该具备的,尤其是女人。努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