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阅读,只要不是纯粹消遣,总会有一个目的(当然,消遣也可以说是一个目的)。有了明确的目的,才可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有了良好的效果,也才能刺激人们去勤奋阅读。所以说,目的和效果是辩证统一的。如果一个人经常满怀热情地去阅读,结果总是收效甚微,甚至一无所得,那么他的积极性就会被挫伤。从理论上讲,这种情况应该是不会存在的,所谓“开卷有益”就是最好的证明。但在具体阅读过程中,确实也会有效果大不相同的时候,这除了阅读的态度和方法之外,还有一个阅读效果的不同特点问题。
闲说阅读一般来说,阅读的效果有两种不同的情形。一种是“立竿见影”式的,这种效果具有“显性”的特点。读一些知识性的书刊,如历史、地理、科技、新闻等,马上就会有所“知”: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是什么,为什么等等。正所谓“不读不知道,一读见分晓”。还有一种阅读效果与这不完全相同,比如读文学作品,无论是小说、戏剧,还是散文、诗歌,虽然也好像能了解其中的人物、情节,但它毕竟大多是虚构的,并不是现实生活(或历史生活)中带有新闻性的东西。读这类书刊,产生的效果就是“隐性”的,“润物细无声”式的。虽然读一篇文章、一本书,并不能使人明显地感觉得到了什么,但一篇篇、一本本慢慢读下去,你就会在审美评价、文化陶冶、语言修养等方面逐渐形成积淀,当这种积淀达到一定的数量,就会产生质的飞跃,使我们的认知水准、思想道德、情操气质、谈吐举止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境界,这是很多读书人都有体会的。
闲说阅读鉴于此,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广大中学生,不仅要努力去读那些知识性读物,更要注重阅读那些健康的文艺作品。现在咱们很多同学不怎么读文学名著,这当然可能包括多方面的原因,如学校引导不力,家长要求不当,题海泛滥,升学压力等等;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些同学读过几篇或几本小说、散文、诗歌之后,感觉好像没有多大收获,粗略地把读文学名著与读知识类书籍进行简单类比,忽视了这两类书刊不同的内容特点和阅读效果,故而形成了错误的认识,这是需要纠正的。
闲说阅读应试阅读只是阅读的一种特殊形式;“本真”阅读,即遵循阅读规律、让阅读成为生存方式的阅读才能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它是阅读的“常青树”。毫无疑问,初中生要开展应试阅读,但是,要想提高应试阅读的效率,真正实现快速阅读的目标,就要长期坚持本真阅读。抽空读知识新闻类的书,尤其要多读一点短小精悍的文学艺术经典,与更多“高尚的人”谈话,使自己的生命始终充盈着知识的“源头活水”。
闲说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