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是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处女作,一经出版就旋风般横扫欧美文坛,并且夺得去年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一名。
故事简介是这样写的: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莉迪亚的哥哥觉得,隔壁的坏小子铁定脱不了关系,只有莉迪亚的妹妹看的一清二楚,而且,她很可能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
光看这些介绍,似乎这是一个悬疑故事。可是看完了前三页,基本就可以猜到莉迪亚的死因了,没有太多悬念。然而,这一点儿不妨碍想一口气看完的好奇心,因为作者将故事设置在了一个家庭中,并且第一句话就是“莉迪亚死了”,为这个家庭蒙上了浓重的悲剧色彩,你会不由自主地想要知道悲剧的根源是什么。于是,一路读下去,越往下读心就揪得越紧,你会发现他们看似平静的生活中布满了雷区,因为这是一个不同于普通家庭的“异类”家庭。
父亲詹姆斯是华裔,早年随父母移民美国。父母在他读书的小学做杂工,而他是学校里唯一一个亚洲面孔。因为长相而成为异类的他没有朋友,终日生活在害怕别人嘲笑的恐慌和自卑中。他最大的渴望就是可以融入人群,不再成为别人目光关注的对象。经过不懈地努力,他拿到了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本来有机会留在哈佛任教,但却莫名其妙被一个白人取代,自己只得去了一个小地方的学校教书,带着他在哈佛认识的妻子玛丽莲。
母亲玛丽莲是美国白人,她的母亲是一位家政课老师,教授烹饪裁剪等,最大的愿望就是自己的女儿能找一个好男人。而她却充满了反叛精神,事事想要与众不同,这也成为她为什么顶着和母亲决裂的风险而毅然嫁给一个中国人的主要原因。不仅如此,她有自己的理想,希望自己能够在男人为主导的医学行业中争得一席之地,成为可以和男人平起平坐的女医生。而这一切都因为她和詹姆斯的相遇而暂停,还没毕业就怀孕的她只得暂时放弃所有梦想。
三个孩子,大儿子内斯和小女儿汉娜继承了中国人的基因,而二女儿莉迪亚却继承了母亲的蓝眼睛。于是,如同被上帝点了名一般,莉迪亚成为了父亲和母亲的宠儿。
父亲喜欢她因为她的外貌更像美国人,所以把自己一直压制在内心的那种融入人群的渴望投射到了她的身上。他认为这样的女儿肯定不会再像他当年一样成为“异类”,肯定会交到很多朋友,肯定会在校园里舞会上如鱼得水。
母亲喜欢她是因为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她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了长得那么像自己的女儿身上,从小就给莉迪亚树立了长大要做医生的目标,一切的阅读和学习都以此为导向。
莉迪亚很听话。她小的时候母亲曾经因为想要完成自己的梦想而离家出走几个星期,后来因为发现怀上了第三个孩子而不得不彻底放弃。莉迪亚一直活在害怕母亲会再次突然消失的恐慌中,所以为了留住母亲她总是配合地做任何母亲要她做的事。她小的时候还曾经一家人一起旅行,但那是唯一的一次,一路上就像动物园的猴子一样被围观。她了解父亲作为“异类”的痛苦,所以每天晚上拿着听筒假装在给同学朋友打电话以抚慰父亲的心灵。
而全家只有被忽视的大儿子和小女儿如同旁观者一样清楚地看到这个家脆弱的平衡,却又无能为力。
作者故意设计这样一个注定要发生悲剧的家庭,是为了更深刻的呈现种族问题,性别问题以及家庭教育问题。然而在中国,种族问题和性别问题并不突出,所以很多人读了以后觉得故事很老套,不就是讲了一个父母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而造成了孩子毁灭的故事?没错,这其实也是莉迪亚死亡的主要原因。
然而,故事虽说老套,但作者的写作手法却很精妙。作者运用了很多插叙和倒叙的手法,往往前文中提到的貌似无关紧要的一个细节却是为后文埋下的重要伏笔,让人越发感受到压力一点一滴的积累,无数个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日积月累,最终压得莉迪亚无法呼吸无法承受,这更加让人痛彻心扉且发人深省。
而与莉迪亚形成对比的是哥哥内斯。内斯是被父母忽视的,包括提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是天文学时都得不到父母的任何支持。这种忽略反而成就了他,可以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直到最后考上了哈佛大学,让父母大吃一惊。作者也是想用这个对比来说明个人的发展和他人的期待之间的关系,如同封面上的那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作者把故事发生的年代设定在20世纪50到70年代,不知是不是暗示种族和性别歧视问题现在在美国已经不像过去那么严重,因为她本人是香港过去的移民,80后,应该对这个问题有着亲身体验。然而另一个问题,即家庭教育问题,是完全不需年代背景就可以讨论的。
在读小说的过程中,时不时都会怀疑怎么可能有这样的父母,错的那么明显难道自己一点儿不知道吗?这一定是作者故意设计的。可是转念一想,真实的生活往往比小说还要复杂,这样的人物和情节设计完全有合理性。那么为什么他们两个哈佛高材生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看不明白?原因是,内外因交困中他们没有能力稳稳地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而把自己和孩子的人生搅和到一块儿,越搅越乱。而且,他们把对于孩子的期待跟自身的利益挂了钩,并以爱的名义变得功利起来。功利带来的最大恶果就是会蒙蔽自己的双眼,只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盲目地陶醉在自己的一厢情愿中,而忽略了孩子真正的感受和需求。英文书名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一语道出了父母所愿意看到的那美好的表象之下实际隐藏着的沉重的真相。
小说的最后,作者试图希望通过莉迪亚家人的醒悟来扳回一点儿阳光,可是怎么看都给人一种无奈的悲凉。生命的逝去已无可挽回,留给读者的是无尽的思考,如何不让自己生活在对别人的期待中,更不能让这种期待变成无法承受之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