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那天去这么个地方有点儿诡异,但考虑到我跟这节也没啥关系,又难得长春雪后初晴,于是一声招呼,作为一只狗友的我就跟着狐朋出门了。
认识狐朋十多年,至今仍然没遇到比她更神经的人,虽然毛病多多,却也是多年里唯一能跟我一起不靠谱的人。除了不遗余力的互相打击,让我们彼此容忍的还有一个共同爱好——看老房子。这爱好是从何时发芽已经不可查考,但记得高考刚结束时,我俩就已经带着相机游荡于长春新民大街一带,如今掐指一算,竟然也是十年前了。
与其它城市喜欢老建筑的人相比,长春人可能是最尴尬的。首先建城历史短,生搬硬套也只回溯了200年,作为省会更是建国后的事。其次仅有的值得品味的历史,又沉重得让人不愿意谈甚至不允许谈。但所有这些里最让人痛心的,莫过于大规模拆迁对历史遗迹的损毁。在2005年以前,火车站周边和光复路一带还分布着不少伪满时期的民居和商铺,但那一年的大规模城建和道路拓宽工程,让这些老房子在短短的几个月内迅速化为瓦砾。我第一次知道”大东亚经济共荣“这个词汇,就是在这一年,当时刚好经过一片正在被拆除的废墟旁边,挖掘机第一铲下去,现代商铺的外立被剥落,后墙上写着的这句口号和”XX株式会社“的字样就露了出来,紧接着第二铲下去,尘埃落定后,一切就都消失了……正是这个原因,那年我才放弃了旅行计划,用掉所有的积蓄买了第一台相机。
后来走了好多地方,拍了太多风景,却一直不知如何写写自己的家乡。它总是变得太快,太急,起初过于繁华喧闹,如今又衰落凋敝得触目惊心,甚至连老道外那样残留的遗迹都看不到,每次我试图讲述时,它对我都越来越陌生。直到不久前在上海时和人说起长春的老建筑,有人问,"不就是一些日式小房子吗?",我才忽然意识到,对这座城市我即使不爱,可终归做不到不在乎。
被人说过拍过太多次的伪满八大部,这次就先不讲了,讲讲即使长春当地人也罕有人知的地方吧。
就是这里,“满洲国建国忠灵庙”——
地址:长春市长飞小区院内
是的,你没想错,这就是一座伪满洲国时期为祭祀当年的所谓“忠魂”修建的庙宇。在实地面对之前,我完全没想到会是这么大的一片建筑群,因为想象不出这么明显的建筑,怎么可能连我爸这个在长春生活了一辈子的人都闻所未闻。
但换个角度,也不难理解。毕竟这是一处等同于“靖国神社”的建筑,在伪满洲国的幻梦破灭后,除了将其弃置,任其荒废,很难再找出一个恰当的办法来再次利用它,修缮当然更不可能。
在长春,几乎每一个人都很熟悉“XX的存在提醒着我们一段耻辱的历史”这种句式,因为几乎所有历史遗迹的介绍里,都会有这句话存在。但政治觉悟不高的我总是没法因为悲愤,抵御住这些建筑的吸引,渴望去看到它们从来不是因为以古鉴今,而纯粹是因为它们的精美独特,气度不凡。
忠灵庙尤其如此,除了本身的宏伟庄严,被有意忘记的待遇,也让它完整的保持着原貌,甚至上面的油彩都是当年所漆。
但进入这处遗址并不容易。建国后它便被划归给沈阳军区,自此大门紧锁,从未开放,理论上是严禁入内的。可其实也无人照管,所以偶尔周围小区的居民也会翻进护栏,将一些无处堆放的旧家具和杂物暂时丢在院里。所以如果不是大雪覆盖掩饰了凌乱,很可能这片废墟看上去会更触目惊心。
从紧锁的正门门缝望进去,可以看到主殿正面。
忠灵庙主殿的地下,其实有一处与下图中的忠灵塔相连通的地下室,面积很大,甚至可以说建筑地下几乎完全被掏空。它的用途,是用来堆放骨灰。考虑到可能有人介意,就不发照片了。那里如今已没有任何东西,地下水渗入浸没了地面,好在天气冷水被冻住了,我们才得以走下去看到什么样子。
也是因为有地下水,那里温度略高,入口处和棚顶结满冰晶,结果在东北的深冬里,竟然还在背风的角落里隐现着绒绒的青苔。
即使曾经历过多次大规模拆迁,在长春这座城市里,仍然还有一些像这样因为身份尴尬而罕有人知的遗迹。但如果你问我,假如要保护它们,那个恰当的理由是什么,我仍然说不清。但当我面对它们时,那真实的震撼远胜过去读多少本书,看多少部电影。
而且它们的确是美的,我想仅为这一点,是否也应该让它们被更多人看见?
另外,微博上很火的那本《野生动物在长春》中,有一张插图背景就是忠灵庙。
那光辉穿的是附中校服吧?切,果然是附中人写的。
我不认识作者,书也没看过,就不乱推荐了,不过似乎还挺有趣,里面还真的有动植物公园什么的,长春长大的人看着可能更亲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