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是因为给自己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
@雪:11.14 面对负面情绪的压力。
晨晨有时会比较爱哭。经常会有起床气。醒来了看什么都不顺眼,找事儿哭。
有时,因为想吃糖,但马上要吃饭了,不能马上吃,她会失望的哭。
生活很多小事儿,由于有些能力不足,她受挫了,会郁闷的哭。
比如该到看一集动画片的时间了,我说让她等一下,我吃完饭就给她开,她会马上着急的哭。
我虽然理性上知道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可是,这种什么事情马上就哭的情况,我真希望可以缓解一点。
晨晨一哭,我爸爸就会制造一种“继发性压力源”,他会不断的不断的快速说好多话,让晨晨不要哭,或者“嘘”,或者抱起来哄等等。这时候晨晨多半的状态是越哭越厉害。
然后我让他安静一下,他会非常焦虑、生气、担心。他希望可以控制住孩子马上不要哭,可我的想法是让这种情绪流淌出来。他会“未雨绸缪”的担心,孩子养成了爱哭的习惯怎么办?
目前我的行动是,在我能控制情绪时,我都是会说,“你着急了,是么?”然后抱抱她。
但是如果这种压力频繁发生,比如同一时间连续因为几件事频繁的哭,我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会发火。
会责怪她为什么总是哭。
虽然我知道我的问题没有理由,不会得到答案。
下午,她起床气严重,醒来找事儿频繁的哭,我妈妈说,孩子被我养的娇气了。晚上家里聊起晨晨哭的事情,我爸爸又说,就是因为她平时哭,我不赶快让他不要哭,总是讲什么喜怒哀乐人之常情,她才这么爱哭的。
我虽然嘴上说,哪个孩子不哭,但是我确实承担着孩子的压力,和老人的压力……可能老人的压力也是源于自己对孩子哭,不知道怎么办的压力。
R:@雪 无论是面对孩子的哭,还是父辈的责怪,我似乎能感觉到你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感到压力很大[拥抱][拥抱]。
我的理解是,不知道怎么办也是一种正常状态。我也多次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试着对孩子不催促不讲理,对父母不还嘴不解释,如果情景允许,自己的状态还不错,可以抱着孩子,感受自己内在的那份安宁,她也许也能感受到。如果自己的状态有一些不佳,可以深呼吸,或者可以选择做点别的先照顾自己。
罗:不知道怎么办,也比自己在以前那种不需要过脑直接去做,要好。试着和自己的“不知道怎么办”的这种状态呆着。
和你分享有一次我和一位很敬重的老师聊天时说的话。
那段时间,我刚刚上完一个强度相对较大的课程,在那个课程里,看到了很多不曾看到的自己的另一面。最开始是蒙的,到后来,会怀疑。和老师聊的时候,我说,我现在都不知道自己是谁。老师非常爽朗地一笑,说:一个成年人,在某一个成长的阶段,能够有这种感受:我不知道自己是谁。那么,我要恭喜你,这是你极好的重塑自我的机会。同样的道理,当我们,一个成年人,带着几十年的习惯的做法,现在,面对同样的一件事情,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如果一个人不曾成长,不曾学习,那这种不知道该怎么办,是真的迷茫。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当中,在反思和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当中,“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恰恰说明,我们开始慢慢地从一个循环中出来,慢慢地开始另一个循环。这个过程中,有忐忑,有迟疑,有害怕,有挫败......都是非常正常的。和这些感觉呆在一起,试试看,不急着赶跑它们,带着这种感觉,工作、学习、生活,试试看。2017年,我做了几个相对大的决定,其实都是在这一次谈话之后,事实也证明,后来迎来的是对自己不一样的认识,以及基于这个认识,做出的不同的决定。看你的打卡,至少我能够看到,小孩子哭,让你烦,这件事情,以前对于你而言,是一个习惯性的反应,而现在,她会认识到,孩子的哭和情绪,是会带给你压力的一个原因。
前后这两种不同的反应和认知,本身已经有了本质的不同了。你觉得呢?
秀:背出去一瓶水回来还是一瓶水的情况我家也有,之前我会想都不想直接说“怎么又没喝水”,再加啪啦啪啦一堆不喝水的坏处,崽就会烦得顶嘴,.然后我又啪啦啪啦一堆“你怎么这么不听话”,最后两个人都生气三分钟[捂脸]一开始我会认为是因为他不喝水引起矛盾,后来我意识到整个争执其实是因为我不恰当的口气和不友好的态度,再往后我不再纠结瓶子里的水,只是提醒他多喝水,有时候甚至还会端水给他喝,崽也告诉我瓶子里的水是下午在学校重新灌满的,现在基本上这个点上不会再有什么冲哀了。回过头想想,是调整了自己在这个事情上的状态,不那么在意紧张,发现事实上崽那么大了,这些事他知道如何做,反而唠叨多了他认为是一种不信任,并不是关心,至少不是他喜欢的那种关心。 我应该是敏畅最早期的学员,只是这几年感觉并没有领悟贯彻得很好,对孩子的态度很多时候还是没有平和下来,总是在强调我的要求,有时候听到崽多罗嗦几句,我可能都会开始说教,以至于崽总会问“你又怎么了”。这段时间这种情况还是有些改善,我会慢慢先听崽说,有时候差点就要打断,还好脑子里有种意识立马出来制止了。我感觉好像是自己的情绪稳定了,没那么急于想去改变什么了,所以连对崽态度,包括对他做的事都轻松了。
5岁的小家伙现在吃饭的时候老喜欢离开自己的位置,经过提醒,有时能做好,有时作用不大。曾经约定,一餐饭的时间能下座位两次,也不能很好的执行。有时我想,可能孩子的气质属于比较好动,他可能也控制不了自己,让他坐下来好好吃餐饭得花时间好好的训练。这样以来,这段时间心平气和很多。
今天他离开位置坐在地板上。
我:是因为坐在凳子上不舒服吗?
书赫:嗯。
我:妈妈知道了。于是很果断的把凳子移开。
我:坐在凳子上不舒服,那你就坐在地上吃吧。
过了约5分钟。
书赫:妈妈,我想做回自己的凳子了。
我:哦,想坐会自己的凳子了呀,我知道了。请你坚持在地上吃晚饭。
我一边说,一边观察他,感觉他有些无奈,但又没有办法,也没有理由生气的样子。就一边赖呀赖呀的在地上把饭吃完。
我:妈妈看到你自己把饭吃完了哦,谢谢你。凳子可以还你了,你坐着试试舒不舒服。
书赫坐着凳子说:妈妈,好舒服呀!
其实,我一直是那种温柔但又坚定不起来的那样的妈妈,我觉得今天这件事情,我有坚定的做到,我为自己感到高兴。不过记录的时候,我发现我漏了一句话,在拿开凳子的时候,应该事先告知,在吃晚饭后才能归还凳子。下次加油。
萌:今天看到敏畅的一段话让我有感触:去觉察,所有的情绪,其实都是来自于内心的期待。适当的期待,带来适当的压力,寻求改变和突破,这是一个循环。不恰当的压力,不自知的压力,把压力转嫁给他人,从而影响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压力进一步变大,这又是另外一个循环。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我能心平气和,有时候又需要发泄,暴跳如雷,控制不住,是因为期待发生了改变,随之改变的就是压力。压力不同,情绪就不一样。
秀:压力不同,情绪就不一样。无比赞同[强]情绪不一样,看待事情和人的角度就不一样,结果也会不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