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3日 周一 深圳 晴 1252/1000
【主题】生活启示
【字数】1209
昨天晚上录播完成后,乘公交车回家。一路摇晃中打开APP听了本书,F老师讲了孟子的21句话,并借用孟子的话来反思我们今天在工作与生活中应该用怎样的心态和方式处理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及将来可能会发生的一些事情。
正如F老师所言,让我们自己一个人静下来读孟子,肯定是读不下去的。但有老师来给你讲解,只需要听,还是能够坚持听下来的。翻了翻,最近几年听了470多本书,大概很大一部分都是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中听完的,余下的一部分可能是在家里边整理边听完的。总之,有时间就看书,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就听书,无论如何不要放弃读书就是了。
昨天听到某一段,F老师讲了一个有关“延迟满足”和我们薪酬获取方式之间关联的内容。大抵我是认同的,听起来也真象是这样一回事,虽然他们之间并不完全存在正相关,但总之还是有相关关系的。
首先,来说说什么是“延迟满足”。
这是一个有关棉花糖的实验,斯坦福大学的教授米歇尔在幼儿园里找来好多孩子,让他们呆在一间屋子里,这间屋子里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每个孩子都呆在不同的这样单独的房间里,孩子们的桌上都放了一块棉花糖(或者还有曲奇及蛋糕之类的,但说棉花糖的更多)。
做实验的人告诉孩子们:你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但马上吃掉就不会再有了;如果你能等15分钟后再吃,就可以再得到一块棉花糖的奖励,也就是只要等15分钟后再吃就可以得到2块棉花糖。当然,如果实在想吃棉花糖了,就要按响房间里的铃声,铃声响过,叔叔阿姨进来,就可以吃掉那颗棉花糖。
门关上之后,孩子们表现出了不同的行为(有这样一个视频,大家可以找来看看):有的孩子盯着那块棉花糖左看右看;有的孩子捂住眼睛背转身去不看棉花糖;有的在反复吞咽口水;有的孩子伸出手指头点了点棉花糖然后放在自己的嘴里;有的孩子拿起棉花糖然后又放了回去;还有的孩子拿起放下、拿起再放下、如此反复几次后忍不住咬了一小口,然后再放回去,然后再拿起来又咬一小口,直到全部把一块棉花糖吃完;也有的孩子没有来得及按铃就一口吃下去了,这些孩子们都没有超过3分钟就把棉花糖吃完了……最后只有1/3的孩子坚持到15分钟,他们得到了2块棉花糖。
后来米歇尔教授发现这些延迟满足的孩子进入中学后成绩会更好,注意力和精神状态以及与人相处都会比那些3分钟内就吃掉了棉花糖的孩子们表现得更好。
所以,延迟满足的人更愿意关注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表现出更好的自控能力、更能适应周围的环境、有更好的人际关系。
其次,我所听到的一段内容是如何将人们获取薪酬的方式关联在一起的,大抵如下:
做不到延迟满足,做一小时拿一小时钱,干的是小时工;
大部分人都会在延迟满足方面会好一些,拿的是月薪;
更有在延迟满足方面更好一些的,拿的是年薪;
也有更好获得延迟满足的,自己创业,几年看到不到利润;
当然更有再能延迟满足的,投资人,钱投下去,不知道何时能收回来……
……
最后,上述话听起来有些扎心,但大抵是这样的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