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职场新人一样,周凯新入公司的第一天就对自己说:好好干,大好前途就在眼前。之后,他真的做到了 “好好干”。
每天第一个到公司的是他,最后一个离开公司的也是他。团队里,脏活累活他都抢先干。虽然很辛苦,但是他认为多做一点,可以积累更多的经验。
慢慢地,同事的烂摊子也总是甩给他。每次,他都很爽快地接下来,然后推掉各种公司活动和聚餐,独自一人留在公司加班。
不过,让周凯不解的是,每次升职加薪的事情却总轮不到他。相反,那些整天不加班,看起来游手好闲的人,却步步高升。
是他执行力不强么?不是。
很多时候,领导交代什么任务,周凯总是第一个去执行。那是他不会拍马屁?也不是。他们领导不喜欢这一套。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他缺乏元思维,思考问题的高度太低。
这样无论怎样努力,即使比别人多花十倍的时间,也都不会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
“元思维”这个概念,是日本作家细谷功在《高维度思考法:职场问题解决篇》里提出的。
细谷功有着多年世界级咨询公司工作的经验。他对职场问题有着深入的研究,为全球众多合作伙伴提供高品质的工作咨询和演讲服务。并且在这些过程中,细谷功结合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场景,总结写成了《高维度思考法:职场问题解决篇》这本书。
《高维度思考法:职场问题解决篇》这本书打破传统理论类书的束缚,加入了一系列例题、解说和练习。所以,它不仅具有实用性,还有趣味性,更能引发读者思考。
这本书主要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运用高维度思考问题的两大途径,让我们打破以往的思维壁垒,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问题。
01
什么是元思维
简单来说,就是站在更高的视角,审查自己思考时所受到的束缚。
也就是说,我们在考虑问题时,多想想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再想办法解决。
比如,上面的周凯,为什么“好好干”,却总是不能升职加薪呢?因为他每次接到领导任务时,从来不去想领导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假设,领导让他去一堆火柴里找一根针,他就会一根一根去找,根本不会去想“找针”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有这个时间不如去买一根了。他也不会想办法利用工具或者技巧来找,只知道埋头就干肯定不会错。
其实,不管是生活,还是职场中,我们也会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
比如,有人说“上次聚会时间太短了”,下次你会“安排更长的时间”;有人说“字写的太小了”,于是你立马“写大一点”;有人说“你这个文案写得太细”,于是你马上去“改粗略一点”……
其实,我们仔细思考下,说聚会时间太短的人,说不定只是为了表达一种遗憾之情,又或者可能是某个活动没有玩尽兴等。 如果你只是单纯地延长时间,没有找对别人的需求,可能别人又会抱怨“这次聚会时间怎么这么长啊,中间也太无聊了吧。”
说你字太小的人,有可能是觉得你字写得不好看,人家不好意思直接指出;说你文案写得太细,有可能是你没有抓住大方向,只具体到某一个方面去了,等等。
这些现象都是缺乏元思维的表现。
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缺乏元思维的人,经常容易吃力不讨好。
而有元思维的人,就不一样了。他们可以站在更高的视角,找到问题的真正目的,然后想出更积极、有效的方案来解决。
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埋头苦干的人”,没有“游手好闲”的人,职场进步快。因为,那些看似“游手好闲”的人,实际上他们在利用元思维思考,并做大量的前期调研工作。
那么,职场中的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元思维呢?
02
如何培养元思维
其实,方法很简单,《高维度思考法:职场问题解决篇》告诉我们只要做到以下两点就可以了。
一、多追问“为什么”。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问为什么。但是,真正会用这个词的人却很少。
例如,领导要求“调查咖啡的相关事项”。
我们通常情况问的“为什么”,可能是咖啡的起源是什么、有哪些种类,或者是如何制作等等。然后,我们会去网上查资料、买相关书籍或者向有经验的人请教。
最后,我们忙活了半天,搜集到一堆咖啡的专业知识,汇报时,才发现领导只是想知道咖啡的销售流程。
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追问“为什么”:为什么要调查咖啡?目的是什么?这样,我们就可以向对方确认这件事调查的用途是什么,然后再针对调查的目的列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同样都是追问“为什么”,后一种效果性更强,也是我们这里真正要讲的内容。
所以,真正具有元思维的人,追问的是上层目的是什么,并不是怎么做。
这两者的区别就好比“战略”和“战术”。
“战略”考虑的是在哪里打战,怎么才能转移到自己擅长的领域等问题。而“战术”仅仅考虑的是在战场上如何取胜。显然“战略”比“战术”更高一层。
因此,真正会追问“为什么”的人,接到指示后不会立即行动,而是先进行思考。
比如,领导让你为客户介绍一下新产品。
一般的做法是,尽量收集新产品的所有相关信息,包括新功能、产品的种类和价格,以及优于其他产品的特点等。你自认为做得滴水不漏。但是,等你介绍完产品后,客户经理却全然不感兴趣的样子。
明明是他们要求你来介绍的,为什么介绍完之后变成这样呢?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认为对方反复无常。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对方请你来,并不只是想你介绍新产品的。他们还想知道的“下一步”是什么。
所以,这里就需要我们用元思维,来追问这件事的上层目的是什么。
也就是说,我们要找到客户请你介绍的真正目的。这个很容易找到,就是他想购买这个产品。这时,我们再进一步思考“他们为什么要购买这个产品”。
有了这一步思考后,你就可以根据对方的需求,准备相关的资料。
比如,客户是因为旧产品不好使用,那你就需要多介绍新产品的功能优势;如果客户感觉旧产品的售后服务跟不上 ,那么你就可以着重介绍新产品的服务;又或者他们想为下一年争取多一点经费,你就可以特别介绍一下价格等等。
只有从上层目的来追问为什么,才能让我们从多个视角来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运用“类推思维”,为问题的解决方案,找到新的创意。
“类推”顾名思义就是根据类似事物进行推论。说白了,就是向类似事物借鉴。
不过,它又不同于普通的模仿。类推是先经过抽象化,找到共同点,再落实到具体事物上,属于一种更高层面的借鉴。
具体如何类推呢?我们可以通过“回转寿司”的案例来感受下。
第一步,先找出类似事物。
我们可以从“寿司”联想到其他食物,如海鲜、薯片、蛋糕、拉面、关东煮、方便面等。
我们还可以通过“回转,随便拿”的特点,进一步联想到其他事物。如音乐的“无限畅听”、影视的“无限观看”等都属于这类服务。
第二步,抽象出成功经验,判断是否可行。
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回转寿司”的成功经验。它有这么几点:每份的分量少,种类丰富。
对于客户来说,当商品不限量时,更倾向于选择价格相对贵的食物。所以,可以排除袋装零食如方便面。
再从商家的角度来看,能够放置时间久的食物,更适合这种方式。因此可以排除拉面这类食物。
如果再联想到其他领域,如游乐场套票、手机流量包月等服务都和这个类似。
第三步,转换视角,是否还能找到其他成功经验。
刚才我们的成功经验,都是从顾客角度思考的。如果从商家的角度思考,是否还有哪些食物可以运用这种模式呢?
我们知道,回转寿司要想以实惠的价格销售给顾客。那么,它就需要将“订单生产”和“预估生产”相结合。
例如,可以在需求大的午餐或晚餐时间,通过“预估生产”,提前准备好大量的寿司,放到回转带上。空闲的时候,则可以采用“订单生产”,即“顾客先点菜,再制作”的流程。
这个特点,可以推理出对于“保质期短的事物”可以尝试这样的运营模式。还可以类推出其他领域,如酒店或游乐场等推出的包月服务,仅限于淡季。
综上所述,《高维度思考法:职场问题解决篇》告诉我们运用元思维,不仅可以避免埋头苦干,不出成绩,还能提出与众不同的方案,并真正解决问题。
正如戴尔·卡耐基所言:成功之道,惟有用心思考,别无捷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