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孟懿子请教孔子,什么是孝?孔夫子回答:不要违背。这句话其实没有讲清楚,到底什么是不要违背,不违背什么?可惜孟懿子没有追问。所以孔夫子就没有接着往下讲了。
孔夫子在回答别人的问题是进退有度的,有句话讲: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孔夫子讲约之以礼。当别人来跟你说话的时候时刻都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而不是你想讲什么就讲什么。要像夫子一样该停的时候要停,该进的时候要进。
孟懿子是一个高官,他可能是怕自己丢面子,所以就没有再追问下去,其实我们现在很多人也都是这样的,自己明明不懂但碍于面子,不承认自己不懂,就因为有这样的心态就会导致自己一辈子都不懂。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妨多问问别人,只有自己真正搞懂了才有面子,不愿意追问,搞不懂,才是真的没面子和愚蠢。
追问有多重要,如果没有孔夫子的学生不断地问孔夫子,可能也就不会有《论语》了,我们应该向樊迟学习,做一个敢追问的学生,做一个在老师面前不要面子的学生,做一个在老师面前要学就学清楚的学生,因为有了樊迟的继续追问,所以孔夫子就继续完善了这个答案。
什么是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段话提到重要的的一个词就是“礼”。
对待父母的态度不是你说的那些,父母对你不好,你的原生家庭怎么怎么样,对父母的各种诋毁、不满,而是只有一点就是按礼来侍奉他们。生,按照礼来侍奉,死,按照礼来葬送,按照礼来祭祀,不要讲那么多。
夫子给我们讲的是理性的,是按照礼来做的,而不是感觉,很多人都会以为感觉是对的,实际上感觉是错的,侍奉父母你不要谈感觉,人人都是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
每个人都会觉得妈妈做的饭好吃,都会想念妈妈的味道,但你的感恩之心又有多少呢?端起碗你就会说妈妈做的饭真好吃,放下碗就会对你妈各种挑剔,没有本事,这也不行那也不好,找各种说辞,你的感觉准吗?其实一点都不准,因为你忽略了最熟悉的人的付出,越是熟悉人就越容易忽视掉这个人的付出,越是熟悉人就越容易挑这个人的毛病。
你不是去挑父母的毛病,而是要以礼来待他们,生就是孝敬父母,没有别的,不要觉得你没有靠上你的父母,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可以让你靠一辈子的,人就是这样靠山山倒,靠人人跑,你唯一能靠的只有你自己,不用怪罪任何人。
所谓“礼”仔细想,它其实就是一种理智,你按照这种理智去做就行了,但是礼又不单单是理智,它还有内心的一份敬重和感恩。
孔夫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