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几天傍晚,我带着好好和天天去门卫取快递,好好期盼了很久的玩具枪到了。快到门口,我问好好:“妈妈抱着弟弟,拿不了快递,你可以去拿一下吗?”
好好歪着脑袋想了想,问:“我要怎么说呢?”
“你可以说,伯伯,我叫好好,请问有我的快递吗?”门卫伯伯认识好好,我知道他会知道好好的快递在哪里。
好好,试图重复我的话:“伯伯,……”后面的话小人儿怎么也想不起来。不记得台词的挫败感,让好好想退缩,他噘着嘴一扭身说:“我不去,妈妈你去。”
我轻声问:“是因为不知道怎么说吗?”
好好点点头。
我想了想,把台词缩短一些:“我们可以这样说:伯伯,可以帮我取一下快递吗?”
鼓励好好重复了几遍,当他能流畅讲出来了,他笑嘻嘻一遍念叨着台词一边跑进门卫。
不一会儿,他抱着两个快递跑到我面前问:“妈妈,这都是我们的吗?”
我只告诉他玩具枪到了,当伯伯拿给他两个快递,他有一些不确定,特意跑出来问我。
这时,伯伯跟出来笑着跟我说,“我跟他开玩笑要他签个字再拿快递,他说他还没上学。”
能大方回应伯伯的玩笑,这对好好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我笑着跟门卫伯伯道谢回家。
我很欣喜,或许对其他四岁半的孩子来说,独自取个快递太平常不过,然而对于我们来说,这条路走得并不顺利。
在别人眼中,好好从小就是一个腼腆的孩子,因为他从不主动打招呼,不同意别人抱,陌生人跟他讲话,他会躲到我的身后。
1岁的时候,我觉得没啥。
2岁的时候,我觉得还小。
3岁的时候,我开始思考我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
我尝试着要求他跟人打招呼,结果是他一扭身走掉,甚至还会翻个白眼。
来硬的不管用。其实“硬的”对好好来说一直不管用,我只是迫切觉得想要做点什么,除了“要求”,我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
01
当我不知道做什么,我做了个深呼吸
我问自己发生什么。
事实是,好好不会像有些孩子那样主动跟人打招呼,而我为此感到焦虑,我担心别人说好好没家教,我担心好好交不到朋友。
第一个担心纯属面子问题,孩子当然比面子重要,那暂且放下所谓的面子好了;第二个担心纯属无中生有,不打招呼跟有没有好人缘八竿子打不着,“好好在幼儿园是个受欢迎的小朋友”,这是老师写在家园联系簿里的评价。
等我想明白这些,发现,不打招呼并不是一件太大不了的事情,只不过有时候让对方觉得不被尊重。这个小习惯需要改变,但是真的没必要上升到焦虑的层面。
看清现状之后我开始观察好好。
我发现好好并不是不打招呼,只是在用其他的方式打招呼。
两岁多的时候,我带好好去公园玩。碰到了一个跟他年纪差不多的孩子,好好把怀里抱的小足球往他面前一扔,开始踢起来,那个小朋友也跟过来踢,两个小家伙很快就玩到一起了。
比起语言,好好更喜欢用行动来打招呼,他也会在观察别人一段时间之后再用自己的方式去打招呼。
发现好好的特点后,我开始翻阅相关理论。
孩子不愿跟别人打招呼,源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或是生理原因,或是性格使然,或是环境影响。
德国教育学专家Christiane曾经指出:宝宝的认生期随着他的成长而自然产生,很可能在一夜之间,认生期就到来。这种认生是一种自我保护,因为自来熟其实是孩子缺少警惕,更容易走丢。
还有,内向的孩子也会更加愿意独处,而不擅长社交;慢热的孩子会需要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去确定环境安全,然后才会释放自己的友好。
而好好,也许恰恰就是一个偏内向且慢热的孩子。
心理学家李子勋说:当一个内向的人试图变得外向时,他可能失去了自我内心的安宁,也失去了命运的眷顾。
幸好,我没有执着于非得让好好学会热情地打招呼。
02
做完深呼吸之后,我决定在他身后轻推一把
给孩子做示范。
其实,我在孩子打招呼的方式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很多时候,我会习惯用微笑代替“寒暄”,在接电话的时候直接讲事情而不是称呼对方。
很难说,好好的这样的行为习惯不是在我的影响下形成的,希望他改变,那就需要自己先改变了。
除了在生活中示范,在游戏中,我也注意增加打招呼的环节。
带孩子读绘本。
当我想到可以通过绘本来引导孩子的时候,我翻了家中500来册绘本,关于打招呼的,我居然只找到了一本,还是一岁左右为他买的小熊绘本《你好》。
作为一个陪着好好读了四年绘本的妈妈,我深知绘本故事远远比大人的说教有用多了,然而,家中却缺少这方面的绘本。
我想,正是潜意识里的不注重,才造成了好好今天的不爱打招呼。
持续给孩子鼓励。
能够激励孩子改变的力量,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恐惧,一种希望。负面语言会激发恐惧的力量,正面语言会激发希望的力量。
当我们命令孩子、否定孩子、恐吓孩子的时候,短时间也许会有成效,因为他们害怕,然而能源源不断给予孩子成长的力量的,一定不是负面语言,而是正面语言,是鼓励,因为鼓励会让孩子觉得:我做得到,因而愿意不断为之努力。
所以,忽视孩子做得不够的地方,看到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吧。
03
轻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不贴标签。
我觉得标签就像一个笼子,会把一个蓬勃的生命限制在笼子里,原本圆润的生命,会长成正方体、长方体等各种奇怪的形状。
这很可惜,不贴标签,就不会给孩子设限,让他有无限成长的空间,即使是看起来很好的标签,也不要贴。
不强迫,不引诱。
我们希望孩子跟人打招呼,其实是希望他学会尊重别人,而“强迫”和“引诱”,都是不尊重的行为,相当于给孩子做了一个错误的示范。
不当面批评。
改变,需要时间。孩子就像一只小蜗牛,他探出头来往前爬,首先需要确认前方是安全的,只有给他足够的安全感,他才会放心大胆往前爬。
而当面批评,无异于当头棒喝,会把脆弱的孩子吓回他的蜗牛壳,等待他再次确认安全探出头来,会比上一次需要更多的时间。
好好最近在学架子鼓,老师说打鼓,跟着节奏走,才是最美的,快了或慢了,都会打乱乐章的和谐。其实,养育孩子也是一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