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追剧吗?
我有时候会觉得自己曾经追过的剧,其实好无聊!
然而当我在盯着屏幕看的时候,是没时间思考的。一个个画面让眼睛应接不暇,背景音乐潜移默化着心情,令我投入……
不过对我这个观众而言,最最无聊的就是插播广告。美好的人和图片,商品色彩分明,让我脑子断片:广告之前,似乎播了什么剧情?
因为从小就习惯了看屏,所以直到看了一本《娱乐至死》,才发觉这样的娱乐似乎不对劲!
我开始问自己:为什么屏幕上多有图片?为什么新闻频道的主持人,都是帅哥美女?是什么在吸引我看下去……
这本书巧妙地激起我的怀疑和反驳,引导我思考着读下去,被洗脑。
书中的那个时代还没有手机电脑,以电视为靶子,展开了辩证之旅。
作者是尼尔波兹曼,世界最重要的媒介文化研究者之一。他出了二十多本书哦!
他发展出了“媒介即隐喻”的理论。那么,什么是媒介、隐喻?
1
尼尔波兹曼极其幽默的语气,从美国各处的雕像,引出了各行各业成为娱乐的附庸。我们成了娱乐至死的物种。
然后我知道还可以这样诠释:
美国总统大选,拼的是脸。
经济学根本上是一种表演艺术。
不论拿统计数字说事儿,还是有图有真相,目的都是为了忽悠人。
视频上的讲课老师,为了某种目的,本质上是进行娱乐表演。
这是一个全民娱乐的时代,一切的繁荣与衰退全与娱乐挂钩。
人们不是看这个屏,就是那个屏,要么就是为了让别人在屏上看。对,这也是我做的事。
我感觉通过这本书发现了什么,但是我一个人的力量无力扭转,需要一个全民运动。
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说:“一个月不看电视到底有什么意义?充其量是一种苦行。”
连他自己,也对扭转这种娱乐方式,极其不自信。
所有人都相信,技术的发展带来认知媒介的革命,很好嘛。你看,GDP上去了,交通更舒适便捷了,吃穿比过去更好了……
然而,我们的获得与交流信息的媒介,使我们懒于思考,把我们束缚。
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谈论的,是媒介提供的资讯。
这些资讯如此海量,总有你关心的。
同时人与人的交流——屏上或面对面——基本锁定在某些热点,并频繁通过媒介输出。
你自以为操纵了话题,可是这话题是哪儿来的?你的观点,又是以怎样的依据怎样形成的?
我们被信息绑架了?不,是被我们大多数人,的获取方式绑定了。
看了这本书,想了这么多,尼尔波兹曼真的好神奇!
2
作者喜欢引经据典,他引用了恩斯特卡西尔的话:
随着人们象征性活动的进展,物质现实似乎成比例缩小。人们没有直面周遭事物,而是不断的和自己对话。他们把自己完全包裹在语言形式,艺术形式,神话象征或宗教仪式中,以至于不借助人工媒介,他们就无法看见或了解任何东西。
我们给事物取了这许多的名字:红、蓝、猫、猪、胖、瘦、东南西北……
没有这些名字,我们就无法诠释或指明事物。
媒介是如此重要,尼尔波特曼又举了钟表做例子。
他说:“自从钟表被发明出来,人类生活中便没有了永恒。”
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
钟表的分分秒秒,使人的时间变得琐碎。
人自己管理时间,而不再依赖神。
人自己划分不同时间自己做的事。
人在死亡后还要按表走吗?
“要理解一个事物,必须引入另一个事物”
——这就是隐喻,它是“一种强大的暗示力。”
那块饼干像只猪,还是猫;进化论是树状,还是网状。
你的上帝是什么?
3
“媒介即隐喻”。
当我们使用文字作为传播媒介的时候,这些文字是什么字?象形,中文,英文……
这些文字从哪儿来?是我的,别人的……
有多少信息量?
以怎样的速度传播?
当我们使用文字的时候,脑子里会想:第一点,第二点,第三点……
当我们使用图片做媒介时,会想:色调,灰度,曝光,人物布局,镜头远近,光圈……
或者,里面的人好看不?风景美不?
当我们使用电子设备时,会想:这个人物真敬业。这个新闻真吸引人。这个事件真令人同情。我要加入讨论。会有人转发吗?
所以,媒介左右了诠释事物的方法和人的行为模式。
是的,我们没有问:什么是人物?什么是新闻?什么是转发?
而这种具有暗示性质的诠释方法,就是隐喻。
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大自然自己不会说话,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也不会说话。
我们关于大自然以及自身的对话,是用任何一种我们觉得便利的“语言”进行的。
我们认识到的自然,智力,人类动机或思想,并不是它们的本来面目,而是它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
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
4
《娱乐至死》本书说了一件事:媒介,电视媒介与娱乐至死。
这本书将以如下方式带大家领读:
1.媒介与认识论:认识论的相对论?
2.印刷机统治下得美国&美国思想是什么?
3.躲猫猫的世界?
4 .娱乐时代的一系列?
5.赫胥黎的警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