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凑了个热闹,月初参加了一个听书会,这周听了两本网红书——《原生家庭》和《非暴力沟通》。
这些年断断续续接触到“原生家庭”这个词,从网上的解释来看,原生家庭即指父母的家庭,儿子或女儿还没有组成新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泛指原生家庭。
自从引出这个概念,揭开了不少人对原生家庭的伤痛。几天前被判处死刑的殺母案,残忍到令人发指,是现实社会中原生家庭问题酿成的一出悲剧。
我想不通一个培养了无数学生的教师母亲怎么会养出这样失去人性的儿子呢?这样残忍,该是有怎样的恨啊?按说,这个孩子都已经考上北大,离开母亲,算是远走高飞了,还摆脱不了母亲的控制吗?当教师的母亲对孩子的心理问题难道没有一丝察觉?好多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恐怕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想象其中的纠葛。
虽然没有这么极端,但是原生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还是蛮普遍的。父母们自觉不自觉地就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过于偏执就成了伤痛。
想想自己的原生家庭,虽然童年丧母,父亲独自抚养我们,从没让我们受过委屈,也从不摆家长作风,总是想弥补我们缺失的母爱。但我还是早早地结婚成家了,也是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吧。
离开家和外面的世界接触多了才知道好多原生家庭都有重男轻女的问题,特别是在农村,还有父母是从农村进城的第一代。
有天和同学闲聊,听到她情绪激动地说她再也不愿做她爸的女儿,我诧异了,他爸在我眼里一直是个好叔叔啊,再听下去,原来是说她爸重男轻女,从小家里对她弟弟很溺爱,对她则是打骂,家务活都是她的事。长大后,弟弟成了游手好闲的地痞,爸妈还总是护短,要求在外打拼的她接济弟弟。结果是,被溺爱的弟弟前几年因为吸毒自杀了。好在她虽然对原生家庭一直有阴影,现在能够自强自立,勇敢地把心中的积怨说出来,也算是走在解脱重生的正道上。
另一本《非暴力沟通》也是社会学范畴的书,帮我们梳理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强调在沟通的过程中,不要道德评判,不要回避责任,不要进行比较,不要强人所难。听上去这些的确都是我们在沟通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意识到这些,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实践练习有针对性地加以纠正。
难题来了,如何表达我们的感受才是正确的呢?我有些糊涂,分不清书里讲的“我觉得”和“我认为”有什么区别。而且,接受的文化教育是“响鼓无需重擂”,以为表达要委婉一点再委婉一点,按书里的指导是要直接表达,这一点是我在沟通中存在的误区吗?记得刚毕业参加工作时,我就是这种“愣头青”式的表达方式,同事们都笑了,领导还语重心长地打比方要迂回再迂回。听来听去听糊涂了,仔细看封面,原来是外国人写的书,难怪有人感慨,读了这么多书还过不好这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