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系原创首发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
故事概要:相传楚怀王入秦被拘时,在齐国做质子的太子楚襄王希望齐王能放自己回国继位。齐王趁火打劫,说,给我五百里地咯。楚襄王当时拿不定主意就说,那我去问问我老师哈。然后他去问他的师傅慎子。
慎子让他给,慎子认为为了五百里地纠结而不能回国继位为父尽孝得不偿失。
于是襄王答应齐王要求,齐王放他回国。
襄王回国后,齐王派人来要地了。襄王不知道要不要兑现啊,就问群臣,让他们想想办法,给点主意。
上柱国子良说:“不能不给。大王应该要守信用,如果反悔,以后和诸侯各国还怎么打交道。给是对象承诺,打就是显示实力,所以我认为应该给。”
而昭常却说:“不能给。楚国以地大而著称,现在割掉五百里,相当于国家一半都没了,那就是有名而无实。所以我认为不能给,我愿意去守卫东地。”
这时景鲤说:“不能给。但是大王答应了现在反悔会失信于天下,自己独守会有风险。我愿意西去向秦国求援。”
听了这些意见,楚襄王更是不知所措,于是去找慎子说,咋办啊,他们三个说的到底用谁的建议呢?
慎子说,都用。
襄王不高兴了,什么话嘛,咋用。
慎子说:“您先让上柱国子良带五十辆车去向齐国献地,然后任命昭常为大司马,让他去防守东地,最后让景鲤带五十辆车向西去向秦国求援。”
就这样,子良去献地,齐王兴高采烈来收地,可是昭常在那里把手着。齐王说,你们咋还派人把守呢?
子良说,我是奉旨来献地的,昭常肯定是擅自把守,您去打他呀。
于是齐国准备和昭常打,这时秦军救援部队来了,说,好你个齐国,当初要挟不放襄王,这是不仁,今天还要来抢人家的地,这是不义啊!
齐王看这阵势,自己陷入不仁不义之地,这地是不好拿了,灰溜溜走了。
❀❀❀
这一章再次展现了战国时期谋士们的智慧!
小小计策就能化险为夷,堵人口舌,自己还稳稳站上了道德制高点,让强权一方吃个闷亏。这很好的演绎了《第三选择》的重要性。
有时候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如何抉择,左也不是,右也不好,如何选择呢?而史蒂芬·柯维的《第三选择》便提供了这样一种思维开阔的方式。
我感觉慎子就是这方面的专家,计策严丝合缝,滴水不漏,来个连环杀。既表达了自己的守信,又表现了不甘心和原则,还拉外援来助威,替自己骂齐王趁火打劫,不仁不义。
精彩!
所以同样是一个事情,不同的人,不同的脑袋处理起来的方式和后果真的差异很大!佩服!
读史以明智,向古人学习智慧。
欢迎简友们探讨交流~~O(∩_∩)O~~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