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经常会问妈妈,我从哪里来,我是谁?上了初中,经常问老师,我是谁?老师你怎么看我?上了大学,经常问自己,我是谁?什么样的工作适合我,我喜欢什么样的工作?我的优势是什么?35岁的时候,人到中年,同样的问题环绕着我自己,我是谁?我究竟是谁?我为什么对工作这么迷茫?我为什么变成这样一个妈妈?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一连串的问题,从小到大缠绕着我,归根到底,我们一生都在探讨这个问题,“我究竟是谁?”
我记得有人问苏格拉底:“世上何事最难?”他回答:“认识你自己”。这的确是个难题。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这个世界性难题,由于这个问题太大太泛,来找个抓手,更加落地。那就从阿伦森《社会心理学》这本书来入手。有人问,这本书够权威吗?还有人问这本书能帮我解决认识自己这个难题吗?那听听书的回答,马斯洛的学生——阿伦森,这本书的作者, 你可以不知道阿伦森,但是不会不知道马斯洛,就是提出马斯洛需求层次的那位。阿伦森在本科期间,师从马斯洛,开启了他这一生心理学研究之门。
以阿伦森教授为主要作者的巨著《社会心理学》 已经出到第10版了,他的另一本书《社会性动物》(The Social Animal)甚至出到了第12版,这算得上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奇迹之一了。他被成为美国心理学会历史上唯一一位包揽了三项大奖(态杰出写作奖、杰出教学奖和杰出研究奖)的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够牛吧,对于“我是谁”的问题,在他面前就是小菜一碟,而《社会心理学》简直涵盖心理学界的满汉全席!第一章讲述了社会心理学基本问题;第二章讲方法,使读者认识心理学的科学性;第三章是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认知过程;第四章是社会知觉,我们如何理解他人;第五章讲自我,在社会情境中理解我们自己;第六章从认知失调的角度保护我们自尊;第七章系统阐述了态度及态度改变的问题;第八章人类从众现象的解释和分析;第九章团体的发展过程;第十章人际吸引的问题;第十一章和十二章是亲社会行为和侵犯行为;第十二和十三章对人类偏见的研究;第十四和十五章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简直是人生烦恼的大字典,如果你有问题,就可以按内容索骥,看到这里是否有种瞬间打开,人间清醒的感觉。而认识自己只是第五章在社会情境中理解我们自己,只是书的九牛一毛。
那我们就不买关子了,直奔主题,开始探讨如何认识自己。在心理学里面,把“我是谁”这个问题叫做自我概念,那什么是自我概念那?人们对自己的个人属性说持有的一整套信念。大家一定很好奇什么是个人属性那?我们的个人属性是什么?一个商品属性是什么,一块肥皂它的属性是什么?肥皂的颜色是什么,肥皂的形状是什么,肥皂功能是什么。。。那同理我们个人属性是什么,我们的生理特征,其中包括我的头发是什么颜色,身材是什么?等等。我们的心理特征是什么?其中包括我的想法是什么,我的感受是什么?我的需要是什么?我的能力如何?我是性格如何?。。。。。。
那我们来一起找找自己的自我概念,一起写一下?
生理特征(身高,体重,外貌,也包括个人身体检查的内容等等):
心理特征(性格,能力,大部分时间的感受,需求或目标,大部分时间的想法,动机等等):
大家尽量根据平时自己观察到自己去写,看能写多少,看看自己对自己认识多少?写完之后,给目前自己认识自己打个分数,如果满分是10分的话,你会是几分?到目前为止,你会觉得了解自我,或者说自我探索,是不也有这样的感受,了解自我也是一份工作,它需要理性分析,需要列一份清单,它也需要维度。这自我探索的两个维度是从心理维度和生理维度,明显我们对生理维度已经掌握了很多,从你写的条数就可以看出,那今天就从心理维度来一起探索一下。让我们再次作为一个观察者来观察自己,了解自己,探索自己的心理特征。这种自我探索叫做内省,内省是对自己心理特征的探索,往内心深处探索,审视自己的想法,感受和动机的历程。这种内省是时刻了解自己在做什么,想要什么,想法是什么,感受是什么,需要是什么,怎么做。这是一种带着觉知的生活,让我们从烦躁的注重外部世界的探索,走入内心,有觉知的生活。看看你是否有这种内在的自我意识或内省那?给大家一个小测试来测测自己的内在自我意识?
你的自我意识是几分?分数越高你的注意力就在自己的身上,如果分数比较低,你会更加关注外在。我相信每个人想活的更加明白,就像恋爱的时候想要知道我们为什么爱上这个人,而不是其他人?我们想要觉察思考觉察这个结果的认知过程,就像魔术师将兔子从帽子里变出来一样,只看到了兔子,却不知道它如何进到帽子里的?还像我们有时候在问心理老师问题,一开始问根本不是真正想要的问题,经过老师的指点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问,真正想要的问题是什么?我们想要有觉知的生活,而不是被潜意识操纵。我们要如何处理“兔子的难题”?也就是觉知的难题?
现在比较流行的方法是正念和冥想。你愿意试试吗?愿意更深入了解自己究竟是谁吗?可以到各大网站和APP输入关键字“正念或冥想”去搜索,这样材料多如牛毛,找适合自己的一款来试用,不断通过内省,觉察让自己或的更清明。除了正念和冥想这两种方法,介绍一下我现在使用的内省的方法,就是大家老生常谈,或者谈烂的一本书《非暴力沟通》。我发现它是一本非常适合提高我们觉察力,帮助我们探索自己内在的一本好书。而大部分对这本书的理解,只理解它的术,就是了解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要求,如果做的在高级一点就是部分使用在生活当中;而它的道,却很少人理解,其实它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模式,请你想想,大部分人在与人沟通的时候,想过为什么要沟通,怎么沟通,想要在沟通中获得什么吗?几乎没有,而是被情绪控制,按部就班的使用这以往的模式,与人互动工程中去自动归因,最终走到了对错之间,做出判断,如果是你的错,就不停的指责;如果是我的错,就讨好,内疚。想一想,你和其他人沟通过程中是不是这样?是不是不断重复着昨天的模式?觉察一下?是不很有意思?除了对错,其实它们之间还有一片田野,就是非暴力沟通,它给了另一种选择,就是内省,觉察你当时的想法是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你的需要是什么?这才是时刻的自我探索的结果,也是活的更明白的一种方式。所以我认为非暴力沟通是内省,时刻自我探索的一种方法。如果可以,你可以试一试?这是了解动态自我,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变化中,在每个情境中了解我究竟是谁?在每个时间段了解我究竟是谁?正如苏格拉底说,这个工作太难了,因为它是一个在时空当中不断变化的?
除了用内省来了解自我,尝试回答我是谁。还有另外一个选择,我们还可以从他人的眼中来了解,我是谁。这里有两个方面的探索,一是通过他人的比较来认知自己,而是通过他人的眼睛来认知自己。我来一一给大家介绍:
一.通过比较认识自己
通过他人的比较认识自己,其实更多的是对自己的能力上提高。是对我是谁心理特质一个维度的探索,也就是能力的探索。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那你可以找一个比较群体。举个例子,你是某个大学的老师,想要对自己的能力做一个评估,可以通过论文发表的数量,学生成绩等,这几个维度来与其他老师进行比较,尤其是那些优秀群体,从而得出结论。但一定要记住你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能力提高,但是很多人在用比较的时候,会误用。通过比较,让自己更低落。所以在使用通过比较这种方法一定注意它的使用边界,所有方法都有适用边界,而不单纯用好坏来评价。比较,有三种形式,一个是与优秀的人的能力和特质跟自己比较,这叫上行社会比较,如果单纯无意识的自我比较,很容易使自己失落,但是如果带有明确目的,是为了提高能力,自然就不一样了;另外是将自己的能力和特质比自己差的人进行比较,这就下行比较,如果单纯使用下行比较,很容易形成拉踩,就是自己多么好,别人多么差。还是需要带着觉察明确自己的目的,才能更好的使用这种方法;还有一种将自己现在和自己的过去去比较,认清自己的优势,不断提高自己的动力。值得强调的一点是一定要带着觉察,带着内省,时刻知道我是谁,带着自己的目的,在自我探索和内省过程中明确自己,使用比较提高自己的能力。
二.通过他人的眼睛来看自己
这里通过他人的眼睛来看自己,也就是他人评价。给你一个任务,现在采访三个人,一个是你最崇拜的人,一个是你的亲人,一个是你的朋友,问他们几个问题,在他们眼中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优势是什么?如何描述你的性格?猜测一下你的短期目标?采访完之后,列个表格,跟你之前自我评价,自我觉察填写出来的自己做个比较。你是否看到不一样,这是为什么那?为什么会有两个自己那?我究竟是谁那?
经过了自我探索和他人比较和评价,你对自己了解了多少。我究竟是谁?其实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我们是个变化的自己,我们在不同情境中不同,我们在不同时间长河中不同,我们不同人的眼中不同,我们在自己眼中不同等等?我究竟是谁那?这个“我”需要时刻的觉察,需要时刻了解,我就是这个独特的我,一个变化的我,一个鲜活的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