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迅速发展,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就会提出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它的进一步发展趋势和热点也同样是人们所关注的。那么,目前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究竟有哪些主要问题值得人们去探索和研究呢?它的主要发展趋势和热点又将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本文根据国内和国际近期的研究和发展动态,提出和归纳了几个主要研究问题和发展热点,并描述了这些问题提出的依据和研究目标。
在整个信息技术教育应用领域,人们总是在不懈地进行各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和探索, 这些研究和探索成果将直接推动着整个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了解和把握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发展的热点和趋势,将有助于提高我们实际的研究和应用水平。正如教育部陈至立部长近期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所提出的 "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的科学研究,积极探索计算机信息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问题 "
"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工作一定要结合国际、国内发展的实际情况去考虑、去研究" 。为了了解和把握国际国内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发展的热点和趋势,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有关的几个主要发展热点:课件开发、多媒体教育应用、网络教育应用、计算机教育、以及在这一领域几个主要的研究问题。
1.课件开发方面
对课件的开发,新的趋势和热点可主要归纳在对以下四种类型的研究:基于教学策略基于教学策略的课件是指运用相应的教学模式或策略于课件 ( 包括课堂教学和个别化学习课件 ) 之中。教学策略的运用是为了体现最佳的教学思想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尤其是利用计算机作为教学手段更应该考虑如何获得比通常方式教学更佳的效果。 在国家九五课件攻关项目中就明确提出课件开发一定要体现出教学策略的运用。这一趋势要求课件的设计和开发者必须从新的角度去研究和探索课件的开发,避免在课件开发中所出现的 " 书本或黑板 " 搬家现象,将课件开发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课件开发的教学策略运用中,可主要考虑以下几个策略的运用:教学模式选择策略、教学内容展开策略、学习信息呈献策略、学习过程控制策略、人机交互策略、以及反馈评价策略等。
2. 多媒体教育应用方面
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已为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想的改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它不仅可以使教学更为生动形象,而且使得许多用常规方式方法难以表现的教学内容可以容易的表现出来。虽然在多煤体教育应用方面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但目前主要的研究趋势和热点可以归纳以下三个方面: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 、电子出版物 (Electronic Publishing) 和超媒体技术(Hypemedia)。虚拟现实是指通过特殊的输入设备和一些能实现三维图形和三维音效的特殊输出设备来模拟人和环境之间的交互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实现主要是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在教育领域中,虚拟现实技术可很好地应用到虚拟学习环境的建立。它可以虚拟地建立起与真实环境相近的学习场景,使学生似乎已处于真实环境之中。例如美国的休斯敦大学利用该技术建立了一个虚拟现实物理实验室,学生们使用这个实验室可以进行大学物理学中所有基本定律的实验, 使学生能够进行详细观察以获得物理法则的概念及知识。北卡罗来纳大学利用该技术建立了一个化学虚拟现实系统,使用者在这个系统中可以用人工来处理分子。荷兰特温特大学建立了一个虚拟图书馆系统,教师和学生使用该系统尤如置身于真实的图书馆,任意快速方便地查阅各种所需的资料和书籍。虚拟现实系统可分为全介人式交互系统、混合式交互系统和非介人式系统。它们又分为个人虚拟系统 ( 模拟单个用户与现实的交互 ) 和社会关系虚拟现实系统( 模拟多个用户的交互环境,用户之间的关系和通讯等 ) 。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虚拟现实是在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集合起来的更高级的交互系统。它目前发展的热点包括虚拟学校、虚拟学习环境、虚拟现实系统、基于虚拟现实系统的教学软件开发及出版,以及基于网络的虚拟现实系统等。
3. 网络教育应用方面
在网络教育应用领域,发展的趋势和热点可主要归纳在以下几个方面:远距离教学 、网上学校、校园网 和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 。从严格意义来讲,网络远距离教学是指通过因特网 或局域网实现全球范围或区域范围的课程传送和教学,这种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必须体现双向性、实时性和交互性。传统的远程教学方式 ( 电视和广播等方式 ) 是不具备这些特点的。这种教学方式也不并象部分人认为的,只要开发好一个课件放
在网络上传播就可以进行远程教学了。目前,网络远距离教学之所以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其原因除网络技术本身的迅猛发展和以上三个特点外, 还体现在它所具有的全球性、 开放性、共享性和可控性 ( 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可控性 ) 。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这一发展趋势,教育部已计划在今后几年里投入巨资来开展这方面的开发和应用。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网络远距离教学应用的研究重点应该是放在:网上课件开发平台的研究、友好学习界面的设计、课程的设置、新教学模式的探索、教学和学习质量的评估方式、以及通讯交互方式等主要方面。
4. 计算机教育方面
对计算机教育问题,苏联著名学者伊尔肖夫在 1981年就首先提出了 " 计算机将是人类第二文化 "的观点。教育部周远清付部长在 1997 年也提出 " 计算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树立起牢固的计算机文化意识" 。这也就是说计算机教育不仅仅是学科教育,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教育。因为它将给人以 " 反作用" ,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智力、能力和思维方式等,如同石器时代的石器和工业时代的蒸汽机出现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一样。为此我们可以对具有计算机文化的人作如下描述:具有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和处理的能力。同时还熟悉计算机的价值和它对社会各个领域 ( 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 的作用和影响。从另一个角度讲:信息时代,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加工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
二.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
信息知识成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渗透到社会生活与工作的各个方面,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与传统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重要,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材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在基于信息化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根据社会信息环境的 发展要求,对信息进行检索、获取、分析、处理以及利用信息解决教育、教学及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 现代的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当中,主要指学科教师能够熟练的应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本学科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教师的信息素养及教师新角色的关系:
信息化社会教师的信息素养具体表现为: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能力。
目前我国教师的信息素养低的主要表现为:
(1)信息意识弱、信息敏感度低。教师的学位和学历层次普遍偏低,这是因为我国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信息面窄,缺乏对信息的敏感和处理能力,甚至有不适应现代化教学的现象发生。
(2)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不够,因此缺乏信息意识和观念,许多时候教师不是去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而是逃避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他们更是裹足不前。因此,当前对我国教育界而言,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成新形势下的角色转换,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概括地说,完整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三个层面: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信息技能(技术层面)。
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其出版的《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一书中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这一标准从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等3个方面进行了表述,进一步明确和丰富了信息素养在技能、态度、品德等方面的要求。
1.信息素养:能够快速地有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2.独立学习: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
3.社会责任: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
从上述有关信息素养的定义及信息素养的标准可以看出,信息素养不仅仅指诸如信息获取、信息检索、信息表达、信息交流等信息技能,而且包括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及在信息社会中合理生活和学习的责任,将信息技能用于信息问题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
具体而言,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以下8个方面的能力:
1.运用信息工具: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
2.获取信息: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能熟练地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方法;
3.处理信息: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
4.生成信息: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能准确地概述、综合、履行和表达所需要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并且富有个性特色;
5.创造信息:在多种收集信息的交互作用的基础上,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从而创造新信息,达到收集信息的终极目的;
6.发挥信息的效益:善于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7.信息协作:使信息和信息工具作为跨越时空的、“零距离”的交往和合作中介,使之成为延伸自己的高效手段,同外界建立多种和谐的合作关系;
8.信息免疫:浩瀚的信息资源往往良莠不齐,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自觉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的信息伦理素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