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调养‖中医角度谈唾液(转载)

调养‖中医角度谈唾液(转载)

作者: 潺潺的日子 | 来源:发表于2023-09-20 14:34 被阅读0次

人和动物都有一种本能,就是受伤以后会用舌头舔舐,事实也证明人和动物的唾液中含有多种酶和多种活性因子,能够帮助促进伤口愈合。

舔舐的时候用唾液清洗伤口是肯定的,至于唾液能杀菌和消毒的作用只能是姑妄言之、姑妄听之。真正杀菌、抗病毒还得靠体内的正气, 比如说免疫系统。

况且有些病毒、细菌就是通过唾液传播的,估计这些唾液对动物本体无所谓,对别人就是异类、异物。

既然如此,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唾液能促进伤口愈合,那么口腔溃疡的患者,伤口无论是长在舌头上还是在口唇内,整天都泡在唾液里面,为什么不仅不马上愈合,还反复发作呢?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唾液成分出了问题,简言之就是唾液变成了涎液,精变成了浊。唾液本身没有了酶,不能消化和分解食物,同样也缺乏活性因子,所以也就失去了保护、滋润口腔黏膜和舌面上味蕾的作用,导致黏膜出现溃烂创面,且经久不愈。

其实不光是口腔溃疡的问题,唾液质量下降后,人的牙齿、牙龈也会出现问题。人的口气也多半是受唾液影响,健康的人唾液清澈、口气清新甜香;相反,口气恶臭、酸腐的人,脾胃功能衰弱,肾精浊沉,导致唾液异常。

那么想根治溃疡或顽固性口腔溃疡,预防龋齿、牙周病、保持口气清新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改善唾液成分、恢复唾液活性、提高唾液质量。现代医学为干燥综合征没有唾液的患者配制了人工唾液,并且建议患者吃流质食物。中医认为,要治病求本,若不恢复唾液的制造功能就只能是掩耳盗铃。

中医秉承道家的时空观和方法论,善于从流溯源,整体观和普遍联系贯穿在中医的理论和实践当中。所以,中医解决唾液问题的思路不是在唾液腺上动手脚,而是到人的小肚子上做文章,这让人很费解。因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是现代科学研究、分析问题的方法,但这种方法有个致命的问题就是无限细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宏观的视野和把握。

相传,牛顿养了两只猫,一大一小。为了让猫出入方便,牛顿就在门上为猫掏了两个洞,一大一小。大猫走大洞,小猫走小洞,牛顿挺高兴。按常识来讲,普通人只会在门上掏一个洞,让大猫小猫都能走。总是一分为二,不会合二为一,是科学研究的特点,也变成了科学家的特点。

具体到津液和唾液的问题上,科学家总是在细分,研究各种腺体分泌的情况,忘了所有人的眼泪、鼻涕和唾液等,都源于总的津液。中医称之为水,而统管水代谢的脏腑就是肾。五行之中肾主水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水渗入骨头、脊柱、头颅就是骨髓和脑髓,渗入血管就是血液,流出体外就是涕、泪、涎、唾。所以当中医观察到鼻窦炎患者流失大量的浓稠鼻涕,并伴有剧烈头痛和记忆力下降时,中医称之为“脑漏”,意思是:本来是人体精髓的体液流失了。

某些理工男斥之为无稽之谈,因为按照他的大猫进大洞、小猫进小洞的思维方式,除非找到一根管子连着脑髓和鼻腔,不然绝不会承认是脑漏。其实学学解剖、看看人的鼻腔附近的鼻窦(额窦、蝶 窦)中那些充满空隙的腔室,就知道液体都是从那里渗透出来的。骨头和骨髓也没有管子通向外面,都是通过骨头渗出、渗入的。

所以归根结底,人的体液是相通的,总量是恒定的,任何窍道或腺体的流失,都会影响到总体肾精,差别就在于远近和程度了。过度的出汗,无论是汗蒸、跑步还是服药,最终会伤到阴血,所以中医有血汗同源、汗为心之液的说法。

女子堕胎和白带过多,男子遗精、滑精过多同样会流失肾精,最终影响到全身体液的质量和流量。回来再说唾液。唾液是由唾液腺分泌的,但是总体控制唾液的还是肾,肾精足且阳气旺盛之人的津液是清亮、流动、温暖的,唾液中天然含有活性酶和活性因子,这才是源头活水。

所以中医认为,保证肾精充盈和通畅的关键是保持小肚子丹田温暖(关元穴),另外,要保障冲脉、任脉的通畅。这两条经脉都起源于丹田,沿腹部正中线上行到口唇、口周,冲脉为血海,本身就是肾经,任主胞胎。

一般来讲,造成人口水、唾液匮乏或质量下降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小腹空虚,肾精不足;另一个就是吃得太多,堵塞了中焦,冲脉和任脉上不来。这两条经脉不通,肾精上不来也不会有唾液,即便有也是痰涎,没有什么活力。

正常的人也需要外界刺激才能促进唾液的分泌,比如闻到了食物的香气不仅会食指大动,还会垂涎三尺。听到了某种事件并产生了联想,也会促进唾液分泌,比如望梅止渴。

对于这种无形的影响,中医认为是调动了人的神气,从而产生动力促进腺体分泌。人能看到的是唾液的分泌,其实饥肠辘辘本身就说明胃、胆、胰腺、大肠、小肠都在分泌,准备好了消化食物。

遗憾的是,现在的人普遍营养过剩,很多人大腹便便、口臭黏黏,根本忘记了饥的滋味。因为这些人消化、转化的能力和效率太低,吃的虽多,但人体需要的营养不足,所以这些人总是觉得饿,总是凭着本能去吃、去充填饱满,造成恶性循环。所以我们建议人不饥不食,不饿不吃。食饮有节、应时当令。

其实有更简单的可提高人体消化、吸收效率及能力的方法,回归自然,效仿动物就行。就是吃任何东西前都要闻一闻,没有香气就不吃。自己感冒了,鼻子不通失嗅了就不吃!为什么?因为闻不到香味,体内消化腺就不好好工作,吃进去沉甸甸地堵着,没有唾液润滑它、没有动力推动它。

相关文章

  • 中医摘要——唾液

    养生学家把唾液称之为“金津玉液”,同精、血一样,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指出:“五藏化液:心...

  • 从中医角度谈减肥

    以下内容学中医的宝宝请自动忽略,肯定没有你们写得专业,本人是学西医临床的,但对中国传统医学还是比较推崇,总结一下自...

  • 胡有宸:连载《伤寒论》唾唾液表面看是坏习惯,实际上疾病导致

    厚爱自己厚爱家人连载-85 有的人会突然发现自己嘴里唾液非常多,情不自禁的会唾唾液,这在中医上称之为喜唾; 中医的...

  • 看唾液多少能知脾肾健康

    唾液并非就是口水 说起唾液,很多人认为就是我们平时流的口水,其实这样说并不确切。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中医师王...

  • 养生篇|春季食补吃什么?

    春季万物复苏,体内的精、气、神都在复苏,是调养身体的好时节。但从中医角度考虑,春季的进补不同于其他季节,应该以平淡...

  • 鼻炎,你不知道的深海区

    大家晚上好 我从中医的角度来谈一下鼻炎的问题,中医没有那么多的实验室的数据,看似很不科学, 中医是日常的吃喝拉撒中...

  • 日常健脾养生

    传统中医非常重视脾胃的调养——肾为先天之本,而脾胃为后天之本。因此中医认为“补肾不如补脾”。 传统中医是如何养脾胃...

  • 如何养脾?

    传统中医非常重视脾胃的调养——肾为先天之本,而脾胃为后天之本。因此中医认为“补肾不如补脾”。 传统中医是如何养脾胃...

  • 秋冬进补🔜美容养颜糖水 ㊙️滋阴润肺化解秋燥💯

    秋冬时节是调养肺脾和心肾的好时机,老中医建议,霜降后调养可食用南瓜、板栗、柿子、莲藕、山药、白萝卜等食物。此外,秋...

  • 健康心安过新年

    19.6月13号确诊CIN1级病变。 19.7.4号接受中医调养,持续修复体质调养三个月。 19.11月中旬体检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调养‖中医角度谈唾液(转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ton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