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考本文的时候,我突然想起来曾经读过的几本书,因此在正文开始前,先回顾下这三本书里的某些让我印象深刻的片段。
风清扬道:“你倒也不可妄自菲薄,独孤大侠是绝顶聪明之人,学他的剑法,要旨是在一个‘悟’字,决不在死记硬记。等到通晓了这九剑的剑意,则无所施而不可,便是将全部变化尽数忘记,也不相干,临敌之际,更是忘记得越干净彻底,越不受原来剑法的拘束。”令狐冲和风清扬相处十余日,虽然听他所谈论指教的只是剑法,但于他议论风范,不但钦仰敬佩,更是觉得亲近之极,说不出的投机。风清扬是高了他两辈的太师叔,可是令狐冲内心,却隐隐然有一股平辈知己、相见恨晚的交谊,比之恩师岳不群,似乎反而亲切得多,心想:“这位太师叔年轻之时,只怕性子和我差不多,也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任性行事的性格。他教我剑法之时,总是说‘人使剑法,不是剑法使人’,总说‘人是活的,剑法是死的,活人不可给死剑法所拘’。这道理千真万确,却为何师父从来不说?”
---金庸《笑傲江湖》
杨过提起右首第一柄剑,只见剑下的石上刻有两行小字:“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再看那剑时,见长约四尺,青光闪闪,的是利器。他将剑放回原处,拿起长条石片,见石片下的青石上也刻有两行小字:“紫薇软剑,三十岁前所用,误伤义士不祥,乃弃之深谷。”杨过心想:“这里少了一把剑,原来是给他抛弃了,不知如何误伤义士,这故事多半永远无人知晓了。”出了一会神,再伸手去拿第二柄剑,只提起数尺,呛啷一声,竟然脱手掉下,在石上一碰,火花四溅,不禁吓了一跳。原来那剑黑黝黝的毫无异状,却是沉重之极,三尺多长的一把剑,重量竟自不下七八十斤,比之战阵上最沉重的金刀大戟尤重数倍。杨过提起时如何想得到,出乎不意的手上一沉,便拿捏不住。于是再俯身拿起,这次有了防备,拿起七八十斤的重物自是不当一回事。见那剑两边剑锋都是钝口,剑尖更圆圆的似是个半球,心想:“此剑如此沉重,又怎能使得灵便?何况剑尖剑锋都不开口,也算得奇了。”看剑下的石刻时,见两行小字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杨过喃喃念着“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八字,心中似有所悟,但想世间剑术,不论哪一门哪一派的变化如何不同,总以轻灵迅疾为尚,这柄重剑不知怎生使法,想怀昔贤,不禁神驰久之。过了良久,才放下重剑,去取第三柄剑,这一次又上了个当。他只道这剑定然犹重前剑,因此提剑时力运左臂。哪知拿在手里却轻飘飘的浑似无物,凝神一看,原来是柄木剑,年深日久,剑身剑柄均已腐朽,但见剑下的石刻道:“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自此精修,渐进于无剑胜有剑之境。”
---金庸《神雕侠侣》
乔峰眼见旁人退开,蓦地心念一动,呼的一拳打出,一招“冲阵斩将”,也正是“太祖长拳”中的招数。这一招姿式既潇洒大方已极,劲力更是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武林高手毕生所盼望达到的拳术完美之境,竟在这一招中表露无遗。来到这英雄宴中的人物,就算本身武功不是甚高,见识也必广博,“太祖拳法”的精要所在,可说无人不知。乔峰一招打出,人人都是情不自禁的喝了一声采!这满堂大采之后,随即有许多人觉得不妥,这声喝采,是赞誉各人欲杀之而甘心的胡虏大敌,如何可以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但采声已然出口,再也缩不回来,眼见乔峰第二招“河朔立威”一般的精极妙极,比之他第一招,实难分辨到底哪一招更为佳妙,大厅上仍有不少人大声喝采。只是有些人憬然惊觉,自知收敛,采声便不及第一招时那么响亮,但许多“哦,哦!”“呵,呵!”的低声赞叹,钦服之忱,未必不及那大声叫好。乔峰初时和各人狠打恶斗,群雄专顾御敌,只是惧怕他的凶悍厉害,这时暂且置身事外,方始领悟到他武功中的精妙绝伦之处。但见乔峰和玄难只拆得七八招,高下已判。他二人所使的拳招,都是一般的平平无奇,但乔峰每一招都是慢了一步,任由玄难先发。玄难一出招,乔峰跟着递招,也不知是由于他年轻力壮,还是行动加倍的迅捷,每一招都是后发先至。这“太祖长拳”本身拳招只有六十四招,但每一招都是相互克制,乔峰看准了对方的拳招,然后出一招恰好克制的拳法,玄难焉得不败?这道理谁都明白,可是要做到“后发先至”四字,尤其是对敌玄难这等大高手,众人若非今日亲眼得见,以往连想也从未想到过。
---金庸《天龙八部》
为什么要提到这三个故事,其实我是表达这三个故事背后的本质,即什么样才是真正的高手,是一招一式吗,是神兵利器吗?当你掌握某些招式时,并不代表你就一定能够成为高手,就像令狐冲虽是华山派大弟子,但穷尽浑身解数也打不过采花贼田伯光,但是得到了风清扬的指导之后,通过习得独孤九剑,就能在很短时间内战胜田伯光。纵然是因为独孤九剑玄妙无比,但其核心思想还是“无招胜有招”,如同风清扬告诉令狐冲的,“人是活的,剑法是死的,活人不可给死剑法所拘”,不能因为拘泥于一招一式而被这些外在的表象所束缚,也就是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对于顾问来说亦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都自嘲,顾问做的事情就像农夫山泉的广告,“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认为顾问不过就是打的信息差,把A客户的东西讲给B客户听,把C客户的经验应用于D客户。尽管从形式上来说好像的确如此,但如果认为这就是顾问的全部或者安身立命之本,那就真的是谬之千里。
最近一直在思考,即企业与客户之间为什么会产生交易,一定是双方都感知到了交易能够给双方带来的价值,而实现价值的载体就是企业提供给客户的产品。但是产品本身其实并不创造价值,就如同钱这个东西最初只是计量和交易单位,只有当客户通过应用产品让其感受到了某些价值的时候,产品才是有价值的。也就是说产品是表象,价值是背后的本质。对于顾问来说也是,很多时候我们做了非常高大上的方案,也在客户面前讲得口若悬河,以至于自己先预设方案的价值,但其实方案就像产品一样,也只是实现价值的载体,并不是价值的本身。
那么如何才能创造价值,一定是站在客户的角度,通过对业务场景和管理场景的深度思考,设计出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且这个方案应该不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能够站在一个整体的角度,基于对企业的全局思考,提出的解决方案。当然这需要顾问深厚的积累与经验的沉淀,当顾问具备这样的能力之后,实际上解决方案如何展现已经不再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事情,也许只是在白板上画几个简单的模型,一样能够征服客户。
回想起《道德经》里的第一章,老子开篇就已经把这个道理讲得非常明白。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有形的东西决定边界,但是道,也就是事物的本质,却是无形无相无边无界的,如果只注重有形的东西,则很容易受制于表象,而忽略背后的本质。因此这几年很多年都在提底层逻辑,我的理解就是不管表象如何变化,但是其底层的本质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搞懂了本质,就是一通百通。所以对于顾问来说,真正重要的不是如何做高大上的ppt,或者如何在客户面前讲得抑扬顿挫,而是要去深刻理解客户的诉求以及其背后的本质,基于整个行业趋势,站在客户经营的全局视角,即要高上去,又要沉下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实实在在的创造价值,而不是变成“信息的搬运工”。当然这需要不断的思考与沉淀,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结合每个客户的实际情况,融入至解决方案。当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像独孤求败那样,招式不重要,武器也不重要,无招胜有招,无剑胜有剑。哪怕只是一页非常简单的PPT,讲出来的效果也是不可同日而语,就像乔峰不用降龙十八掌,用太祖长拳,依然能够在聚贤庄大战群雄。
那么如何去探究本质,简单的说就是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度的思考,比如看到某个点状问题的时候,不仅是看其表面呈现出来的样子,而是从多个角度来探寻,比如从社会发展、宏观政策、行业趋势、技术演变等方面。理解企业发展与问题的时候,尽可能站在企业的战略角度,从战略出发进行思考而不只是关注战术和执行层面。唯有这种通过不断的刻意练习,才能让自身不至于陷入路径依赖,而是能够追本溯源,形成这样的思维方式,这才是顾问的核心竞争力与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