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与安生,安妮笔下的故事,改编成电影,又随着金马奖“双影后”的产生进一步被人熟知。遗憾我没读过小说原著,隔了这么久才看了电影。不感兴趣于其中的三角恋情,不喜苏家明的犹豫不果断,只对于七月和安生这两个人物有更多的感触。
七月,大人们眼中典型的乖乖女的形象,学习好、相貌清爽、听话乖巧,乃至毕业后的工作都是人们眼中所看、口中所说的好工作。而安生不同,因为从小缺少家庭的温暖,叛逆、任性,砸学校的报警器,对母亲不理不睬,学习不好早早混迹于社会,在传统的思想中这无疑是坏孩子的典范,她叫安生,却一点不安生。可就是这样的两个人却成为了最好的朋友,从十三岁到七月死去之时的二十七岁。这么不同的两个人,怎么就成为了最好的朋友,让人不解但其实又很简单,七月心中住着一个安生,安生心中住着一个七月。安生离开小镇,过着漂泊自由的生活,随心所欲,想去哪去哪,想爱谁爱谁,她的性子无拘无束,她的生活没有限制,但是漂泊越久她越想有个安定的家,她问七月我能回家吗?纵使再自由,总有走累的时候,累了,便会想家,想安稳,想有个人给个拥抱。而七月呢,没出去过镇江,认真学习、认真考试、高考志愿听从家里安排,然后找到一份的好工作接着认真工作,日子重复无趣,直到家明婚前逃离,才给了她名正言顺离开的理由,她开始体验安生经历过的生活,却发现自己如此享受这种漂泊但多彩的生活。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是七月也都是安生,我们逃离城镇,逃离日复一日的不变的生活,涌入城市想过更加多彩的生活,我们不停脚步的游走、追逐。却越走越孤独,越想停下脚步找一处温暖的小屋,在此停驻,不再追逐。我们在这样的循环中循环,逃离、停留、停留、逃离,迷茫无助。就像钱老在书中形容婚姻一样,每个人给自己围了一座城,有的人在城外想进来,有的人在城内想出去,每个人都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都想着也许换一种情况会更好。可是,并不是,城里城外,想得到一个,必定会失去另外一个,没有两全其美的妙事,只有鱼和熊掌的取舍。
网友评论